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下列关于文化遗存②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②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③大致处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时期④尚未产生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  据《博物志》记载:“昔有洛氏,宫室无常,囿池广大,人民困匮,商伐之,有洛以亡。”与材料中“有洛”相关的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姜寨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 3.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私田变为公田 B、铁犁牛耕推广 C、封建制度确立 D、国家走向统一
  • 4.  某学者在论及商鞅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不仅是单纯的改变上层建筑,而是彻底的改革一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下列文献史料,可以对其佐证的是( )

    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②“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从今天四川宜宾到云南昭通的“五尺道”,后世在“五尺道”的基础上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秦始皇修筑“五尺道”的意图是( )
    A、加强对西南夷控制 B、征服南方越族地区 C、防范北方匈奴进攻 D、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 6.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是( )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氾胜之书》 D、《黄帝内经》
  • 7.  汉武帝为加强集权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下列制度中不属于他正式确立的是( )
    A、察举制度 B、中朝制度 C、郡国并行制度 D、巡视监察制度
  • 8.  十六国时期,羯族石勒建立的政权以中原古地名命名政权国号,立国号为“赵”。在官僚机构中,除保留大单于这一职务外,皆同于中原。地方管理制度也是州郡县制,州设州牧或刺史。这说明( )

    ①石勒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②石勒政权的制度实现全盘汉化

    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④汉族典章制度影响了少数民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  洛阳,别称洛邑,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下列王朝中,曾定都于洛阳的有( )

    ①东周 ②曹魏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下图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画“收获图”的简笔摹本。由图片的信息可直接印证当时( )

    A、设立河西四郡加快了边疆开发 B、实行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发展 C、农业耕作技术发生了重大改进 D、边疆内地农业生产实现一体化
  • 11. 唐朝统治者具有较为开明的民族思想,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民族怀柔政策。在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国古代,这种开阔包容的气度更显不易。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的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下列关于唐朝“友好和平”统治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军政 B、唐太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C、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东突厥政权 D、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进行会盟
  • 12.  中央被迫放权让刺史来镇压农民起义,以至于刺史的监察职能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逐步掌握了军事行政权,并由此演变成为割据势力与朝廷抗衡,最终导致了中央政权的灭亡。上述历史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唐朝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3.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某一文化遗址时指出,“它是中国“万邦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这一文化遗存是 (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 14.  下表是齐国世系表(部分),该表主要反映出周朝( )

    A、政治构建在社会转型中嬗变 B、利用分封宗法巩固了贵族政治 C、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通过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
  • 15.  依据表格信息,下列对当时各国变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革土地所有制为中心内容 B、恢复并改良了西周礼乐制度 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以墨家尚贤思想为选官依据
  • 16.  “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早)……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火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老子 B、邹衍 C、韩非 D、董仲舒
  • 17.  秦朝通过战争征服的地方,如“河南地”、五岭等,人心不稳,与中原文化差异又大。为此,秦朝通过设置郡县,使国家观念深入这些地区。这说明秦朝在上述地区实行郡县制旨在( )
    A、增进华夏认同观念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D、扩大统治版图
  • 18.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
    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19.  西汉初年,汉文帝确立了“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具无暴逆”的汉匈政策。这一政策(    )
    A、化解了汉匈之间的矛盾 B、突出了长城的防御地位 C、有利于汉初的民族交融 D、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 20.  汉代太学生每年进行一次选拔性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甲、乙等。甲等可以在宫廷充任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也有的学生回乡收徒为师,极个别的学生从事其他职业。这说明汉代太学( )
    A、促进郡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B、培养政府官吏和宫廷侍卫 C、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
  • 21.  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这主要反映出西晋时期( )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B、宗法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强化 C、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D、取消了依据德才选官的制度
  • 22.  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知( )

      

    A、魏晋时期鲜卑民族普遍养蚕缫丝 B、孝文帝改革推动华夏认同的产生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得到极大发展 D、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 23.  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 24.  阅读下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

     

    史料

    结论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

    B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C

    隋氏……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

    隋朝经济强盛,粮食和物资的积储充足

    D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阶级矛盾尖锐,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

    A、A B、B C、C D、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小题15分,第26小题13分,第27小题12分,共40分)

  • 25.  制度变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其并未延续分封制,而采用了郡县制。这是由于秦始皇吸取了西周的教训。随着世代更迭,分封制之下的亲缘关系会逐渐淡化,若王室衰微,诸侯国就会割据一方。故秦始皇需加强对其他六国旧地的管控。此外商鞅变法也推动了郡县制的推行。总之,郡县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其推行便如同水到渠成。

    ——摘编自袁娜等《秦汉至晋分封制与郡县制演变动因》

    材料二 北魏前期,鲜卑拓跋部虽然在军事上是胜利的征服者,但在文明程度上却是个后进者,北魏政权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经难以维持其统治,必须改弦更张······伴随着拓跋部的逐步封建化,一部分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他们对本民族落后的东西不再固守和留恋,其要求改革的愿望比较强烈······北魏同南朝的力量对比已趋均衡,来自北方柔然的干扰也大为减少,为北魏统治者致力于内部的改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在太和年间,北魏朝廷中形成了以李冲等代表人物为核心的汉族士大夫智囊团,其中的许多人参与了孝文帝改革的全过程。

    ——摘编自景有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秦始皇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简述这场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
  • 26.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政局上虽交织着统一与分裂、稳定与动荡,但封建经济仍得到持续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汉、唐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两项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至唐朝中国人口变迁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促进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 27.  思想的演变是时代发展的写照,进步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摇摆反复,不仅朝代之间政治、经济政策迥异,即使是在同一朝代,政治经济政策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秦末农民起义冲垮了秦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汉初年,文景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但对诸侯王的纵容,使王国势力凌驾朝廷,对商贾豪民骄横不法等问题态度暧昧,对铸币权时弛时收,使得“民多奸铸”的问题严重。汉武帝即位后,欲图振作。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人和私学之间“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演变脉络,并列举汉武帝针对材料中文景时期的问题所采取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