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2. 杨振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回忆 50 年前,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中,讲述中国原子弹 核事业中没有外国人参与,信尾还吐露希望好友回国之后,共谋新中国事业,“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同途”。材料反映了邓稼先( )A、始终保持高昂土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亲民爱民、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C、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D、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精神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之后相继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4. 史料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屠呦呦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资料使用的是( )A、某同学课堂笔记 B、纪录片《屠呦呦》 C、书籍《屠呦呦的故事》 D、屠呦呦遗留的手稿5. 广汕铁路有望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广州的车程将压缩到50分钟左右,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畅达外联路网体系,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等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知( )A、中国铁路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B、对外开放形成了新的格局 C、交通网络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6. 1981年9月,卫生部发文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争议作出解释:退休金是退休医生过去长期从事医务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应得补偿报酬,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该文件的刊发( )A、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 B、体现了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 C、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7. 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61
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 D、对外开放加速国际交流8. 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自“十三五”以来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表明我国( )A、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B、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C、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 D、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9. 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我国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位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莫言10. 下表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①
开国大典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②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土地私有制
③
“一五”计划的完成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④
“两弹一星”的成功
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① B、② C、③ D、④11. 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而成,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由此可知,这个家庭( )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②交通设施明显改善
③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④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 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我国(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效果显著
③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④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国防、科技文化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14.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15.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下面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6.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料。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A、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维护了全国各地的和平与安宁 D、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17.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反映了( )A、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B、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双百方针得到切实有效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18. 2023年5月30日,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顺利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回望53年前,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19.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③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④“双百”方针指的是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0. 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依托可再生能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见能源绿色化和用能高效化……推动传统产业向以可再生能源和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调整。科学 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工业革命的强大驱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随着新型能源和信息网络等战略性产业和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得以充分释放,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摘编自沈雪石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和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年代尺内容补充完整。(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2. 某中学围绕“社会生活的巨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以下问题。(1)、(一)设计调查问卷通讯工具的变迁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某中学的学生,想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讯工具的变迁,希望您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问卷。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您的性别:
2.您的职业:
3.您使用过何种通讯工具?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上调查问卷,在讨论过程中觉得调查问卷还不完善,请你为调查问卷补充两个调查问题。
示例:您现在最喜欢哪种通讯工具?
问题1:
问题2:
(2)、分析访谈记录访谈记录1
时间
2022年1月28日
地点
小兰家
方式
面对面访谈
对象
小兰的爷爷(生于1942年)
提问及记录
问:爷爷,请问您年轻时主要使用什么通讯工具?
答: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通讯基本靠吼,跟远房亲威联系就是写信、发电报。
问:听说发电报还是很方便的,您经常使用电报吗?
答:不常使用,发电报要到邮电局,而且比较贵,一个字就要3分半钱,一封电报22个字,就要8角钱,而发一封信只用8分钱。
问:您现在最喜欢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答:最喜欢的是手机,上面有微信,可以和亲友随时视频,也不用花钱。
访谈记录2
时间
2022年2月2日
地点
小天家
方式
面对面访谈
对象
小天的大伯(生于1970年)
提问及记录
问:大伯,请问您年轻时主要使用什么通讯工具?
答:我记得十多岁的时候,主要还是写信,但那时候小区有几户人家里安装了电话,所以有急事的时候会去邻居家打电话。刚工作那会BP机(寻呼机)特别时尚,但因为BP机只能接收无线信号,很快就被手机取代了。
问:那您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样的?
答:我的第一部手机是黑色翻盖式的,有点像现在的老年机,当时电话号码只有10位。2000年出现了彩屏手机,可以拍照、听音乐,2010年以后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功能越来越多了。
问:您最喜欢的通讯工具是什么?
答;最喜欢手机,可以随时联系。但有时候也挺烦它的,各种信息泛滥。
依据访谈,梳理不同年代通讯工具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访谈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手机对你学习和生活的影响。(4)、其他探究主题及方式除了通讯工具,社会生活的巨变还包括方方面面。如果你去探究建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变,你会选择主题:(请在横线上填写你的探究主题)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请说明理由。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材料一图A中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年, “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①是;图B中的原子弹爆炸于图C中的“两弹元勋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不幸逝世。(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并简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建设的认识。24.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艰辛探索与伟大实践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70年4月24日,该装置在宇宙中奏响《东方红》乐曲,实现了让卫星“听得见”的任务目标。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该手册中写下了飞行记录,并在封底写下了这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材料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烟雾报警器,原是为了检测太空站里的烟雾和有毒气体而研制;方便面调料包里的干菜,其雏形是航天食品……据统计,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凝聚实现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天技术对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3)、2023年4月24日,我国迎来第8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航天精神及每个时代淬炼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一代在传承中创新,在重压下跨越,请结合建国以来的民族精神,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