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钱江区(新街)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学情调研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20分)

  • 1.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轨迹是U字型路线。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和“上升”。中国近代历史的“沉沦”开始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下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

    A、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 3.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下列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事变

    ③永安建制

    ④天京陷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这对于削弱中央集权起了很大作用。”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B、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改变了社会生活习惯
  • 5. 他们认为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清朝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他们”所属的派别是(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6. 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 7.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8.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的浩劫 C、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D、1905年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 9. 陆皓东故居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的陆皓东烈士青少年时在此居住和生活。陆皓东烈士牺牲于( )
    A、兴中会成立之时 B、1895年广州起义筹划过程中 C、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 D、黄花岗起义过程中
  • 10. 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的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这种现象( )
    A、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B、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 C、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 D、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 11.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洲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 12. 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 13. 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袁世凯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由此引发了( )
    A、二次革命 B、军阀混战 C、护法运动 D、护国战争
  • 1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著名文章所为“时”“事”在于( )
    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A、呼吁维新变法 B、阐发三民主义 C、弘扬民主与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15.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三者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②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③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④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 如图漫画中的学生们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举行示威游行。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17. 1920年8月,俞秀松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受共产党早期组织委派到上海厚生铁工厂做工,并给工人讲课。当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的李中,以“一师范(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他们都参加了电灯厂、造船厂等单位最先发起成立的“上海机器工会”。这些事件的最终影响是( )
    A、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条件 B、使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力量 C、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 D、掀起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 18.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广元某校决定排演一出有关中共一大的话剧。剧本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
    A、确定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 B、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C、选举董必武为中央局书记 D、决定发动学生运动
  • 19.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那么,“红船精神”发祥于( )
    A、北京、江西南昌 B、上海、浙江嘉兴 C、广州、江西井冈山 D、武汉、河南郑州
  • 20. 1922年1月共产党人主办的《先驱》发刊词指出,“单有反抗的创造的精神,若不知道中国客观的实际情形,还是无用的。”这说明当时共产党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C、认识到中国革命应与国情相联系 D、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1、22、2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 21. 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为一种交通工具,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侵略之船】材料一:图1英国军舰“皋华丽”号

    【自强之船】材料二:图2“黄鹄”号

    【英雄之船】材料三:图3“致远”号

    (1)、中英双方在这艘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什么?该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黄鹄”号是中国人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蒸汽轮船,自此之后,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开始发展,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场近代化的开端是什么事件?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这是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之船。当时指挥这艘军舰的管带是谁?这场海战发生在哪场战争中?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什么政策,来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这些船见证了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22. 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故居内有如下事迹记载:

    1851年,洪秀全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3年,奉旨办湖南团练,创建湘军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材料二: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四:1919年10月10日,在纪念武昌起义8周年之际,孙中山不无哀痛地说:“革

    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曾国藩创办洋务企业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所说“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是指什么?结合材料三、四,谈谈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 23. 从1919年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一起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艰难过程。

    【唯物史观·一本杂志启民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旧礼教不适应现代社会。他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吃人的礼教”一语,就是从这篇小说中得来的。

    【家国情怀·一群学生争国权】

    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积极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历史解释·三幅图片紧相连】

    (1)、你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批孔行为?
    (2)、上述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导火索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事件的性质。
    (3)、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