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铸剑

    鲁迅

    一个煮牛的大金鼎便摆在殿外,注满水,下面堆了兽炭,点起火来。黑色人站在旁边,见炭火一红,便解下包袱,打开,两手捧出眉间尺的头来,高高举起,擎到鼎上,动着嘴唇说了几句不知什么话,随即将手一松,只听得扑通一声,头坠入水中去了。水花同时溅起,足有五尺多高。黑色人伸起两手向天,舞蹈着,忽地发出尖利的声音唱起歌来,那头即似水上上下下,转着圈子。

    突然,在黑色人歌声沉下去的时候,水安静下米,头不再浮上来了。

    “怎了?”等了一会,王不耐烦地问。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着说,“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团圆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

    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皮肤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

    黑色人从从容容地伸开臂膊,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最后只能躺着呻吟,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特别的寂静倒使殿上殿下的人们警醒。他们中的一个首先叫了一声,大家也立刻迭连惊叫起来;一个迈开腿向金鼎走去,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拥上去了。

    “阿呀,天哪!咱们大王的头还在里面哪,唉唉唉!”第六个妃子忽然发狂似的哭嚷起来。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仓皇散开,急得手足无措,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大家定了定神,便在殿门外商议打捞办法。约略费去了煮熟三锅小米的工夫,总算得到一种结果,是:到大厨房去调集了铁丝勺子,命武士协力捞起来。

    器具不久就调集了,铁丝勺,漏勺,金盘,擦桌布,都放在鼎旁边。武士们便揎起衣袖,有用铁丝勺的,有用漏勺的,一齐恭行打捞。好一会,一个武士的脸色忽而很端庄了,极小心地两手慢慢举起了勺子,水滴从勺孔中珠子一般漏下,勺里面便显出雪白的头骨来。大家惊叫了一声,他便将头骨倒在金盘里。

    “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后,妃子,老臣,以至太监之类,都放声哭起来。但不久就陆续停止了,因为武士又捞起了一个同样的头骨。

    他们泪眼模胡地四顾,只见武士们满脸油汗,还在打捞。直到鼎里面只剩下清汤,才始住手;将捞出的物件分盛了三金盘:一盘头骨,一盘须发,一盘簪。

    “咱们大王只有一个头。那一个是咱们大王的呢?”第九个妃子焦急地问。

    当夜便开了一个王公大臣会议,想决定那一个是王的头,到后半夜,还是毫无结果。大家却居然一面打呵欠,一面继续讨论,直到第二次鸡鸣,这才决定了一个最慎重妥善的办法,是:只能将三个头骨都和王的身体放在金棺里落葬。

    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又过了不少工夫,才看见仪仗,什么旌旗,木棍,戈戟,弓弩,黄钺之类;此后是四辆鼓吹车。再后面是黄盖随着路的不平而起伏着,并且渐渐近了,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都会感觉到他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先驱者的命运问题,也就是一切为民请命者的命运问题。鲁迅所要注入的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的现代精神。这样一种怀疑精神表现在他的艺术上又是如此的复杂:悲壮的、崇高的和嘲讽的、荒诞的、悲凉的两种调子交织在一起,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又互相撕裂。

    (选自钱理群《<故事新编>漫谈》,有删改)

    [注]莫邪之子眉间尺持雄剑为父报仇,未能成功。侠士晏之敖(黑色人)自称可以杀楚王,但要借眉间尺的宝剑和头颅。眉间尺信任他,自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水的变化暗示复仇过程的展开。从水花飞溅到水安静下来,再到鼎水沸涌,这表明眉间尺的复仇正式开始。 B、黑色人将自己的头颅砍下,二人合力咬死了大王的头颅,作者借助这个情节告诉读者

    反抗暴力需要同仇敌忾。

    C、想办法打捞王头,恭行打捞王头,决定哪个是王头,这一连串情节表明大王身边各色人物看似恭敬,实则盲从倦怠。 D、文章结尾处的“男男女女”,正是鲁迅作品中多次提到的看客形象,他们愚昧无知,对义士的复仇之举毫不理解。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这里借神态描写,刻画了眉间尺和黑色人成功复仇后的满意、欣慰的心理。 B、文章多处运用反讽,比如“瞻仰国王的大出丧”“武士的脸色忽而很庄重了”等等,在嘲讽荒诞中引发读者深思。 C、王后等人在大王头颅被砍掉之后的惊骇窃喜与后面的惊叫哭嚷形成强烈的对比,生动呈现了一场荒诞不经的闹剧。 D、小说结局复仇者与仇敌合葬,这与前面激烈的复仇过程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否定了传统文化中侠义道的精神意义。
    (3)、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黑色人的形象特征。
    (4)、如果以“鲁迅的怀疑精神”为题写一则《铸剑》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Ⅰ,完成下题。

    材料一:

    管子①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注:①管子,指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论积贮疏(贾谊)》)

    (1)、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畜积足恃畜:通“蓄” B、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振:通“拯” C、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衡:通“横” D、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
    (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 )

    汉之A为汉B几四十C年矣D公私E之积F犹可G哀痛

    (3)、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指懂得、知道,与《师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的“知”词义相同。 B、即,指如果,“当与秦相较”的“当”指倘若,如果,二者都表假设。 C、相乘,文中指交互侵袭,与现在数学里的“相乘”含意不同。 D、不足,文中指缺点,与成语“不足为训”的“不足”含意一致。
    (4)、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贼,与《伶官传序》中的“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的“贼”都是指盗贼。 B、被,指遭遇,与《屈原列传》的“被发行吟泽畔”的“被”含意不同。 C、有时,文中指有时间限制,与《巫峡》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的“有时”的含意不同。 D、饥穰,指饥荒,“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表示进来,两者用法相同。
    (5)、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的经典论断。 B、《论积贮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C、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D、贾谊在文章中毫不隐讳地书写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6)、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7)、本文写了汉初种种让人心惊的社会乱象,明确了积贮贵粟的必要性,作者认为积贮贵粟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Ⅱ

    材料二: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chèn)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论贵栗疏》)

    (1)、下列对文本二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不避:不躲避 B、盗贼有所劝劝:鼓励 C、上下相反,好恶乖迕乖:违背 D、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县官:政府、朝廷
    (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 )

    民者A在上B所以C牧之D趋利E如水F走下G四方H亡择也。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捐,指被抛弃,“戍卒叫,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相同。 B、长,指养育,与《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长”词义不同。 C、余力,指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词义与“不遗余力”的“余力”相同。 D、人情,文中指人与人的情分。与《报任安书》中的“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的“人情”词义相同。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指在早上,“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的“朝”,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B、再,指再次,与《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的“再”意思相同。 C、文采,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文中形容华丽,与“文采斐然”的“文采”意义不同。 D、交通,指交往,结交,与“叶叶相交通”的“交通”意义不一样。
    (5)、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二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B、文本二作者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 C、文本二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 D、文本二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②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7)、文本二作者在说明问题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文本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对比?
  • 4. 补写处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人承担着历史使命,肩负着时代责任,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韧的品质,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正如《论语》中曾子所说:“。”
    (2)、读史以明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往往给后世深刻的启示。诸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苏洵在《六国论》中警告统治者“”,否则国力日渐亏损终至灭亡。
    (3)、《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接近。
    (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疏》中的“”直接揭露了保守派思想实质,这也是皇帝决定变法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

  • 5.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分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美好生活表达了人存在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具有世界性,是各民族、国家普遍的向往、共通的命题;另一方面具有民族性,契合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在此当中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

    A、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B、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有人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 C、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D、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
  • 6.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所谓长相,其实是三分皮相,七分心境。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对心灵世界的打理。但听过这样一句话:时间会冲刷整容的效果,就像雪堆遇到春阳,渐渐____……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

    三毛曾在书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____,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____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人如璞玉,书如刻刀。书读多了,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交谈时不落俗套,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

    我们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也常说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大抵就是因为丰盈的灵魂会反哺我们的一言一行。

    所谓____,容貌就是一张介绍自己的最直观的名片。衣着干净,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心宽爱笑,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谈吐儒雅,彰显的是知识教养程度。愿我们都能保持仪容的得体整洁,保持美好的心情,保持阅读的习惯,活出一个更漂亮的自己。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融化 一纸空文 显在 以管窥天 B、熔化 一纸空文 潜在 一叶窥秋 C、熔化  过眼云烟 显在 以管窥天 D、融化 过眼云烟 潜在 一叶窥秋
  • 7. 语言文字运用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如果人生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的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因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而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①____。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②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藉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③____,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让你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