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拥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就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故事情节乃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戏剧是生活的反映,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就是生活的缩影、人生的写照。精妙的戏剧故事往往具有原创性,改编自历史或民间传说的戏剧经典往往能脱胎换骨、推陈出新,其故事情节能体现出创作者新的思考和发现,显示出创作者的智慧。原因之二,故事情节是作为叙事艺术的戏剧得以立于舞台之上的基本骨架,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犹如身体羸弱的病人,既不能以健康的形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能有饱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原因之三,故事情节既是剧作家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的载体,更是戏剧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进而拨动观众的心弦,使之感动、沉思、悲伤、喜悦、激动、奋进的媒介。一出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既难以集中再现人生的多变与精彩、人性的微妙与复杂,也难以将观众吸引进剧场并让观众在剧场屏息静气观赏至剧终。

    (选自胡德木《论<雷雨>故事与结构的经典性》)

    (1)、下列关于“情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人进行过戏剧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探索和实验,但在外国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无故事和情节的经典戏剧。 B、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的艺术,离不开情节,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程度。 C、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把情节安排在悲剧艺术“六个成分”的首位,这表明了情节的重要性。 D、《诗学》用了不短的篇幅讨论“情节”并得出一些结论,虽然其讨论的对象是悲剧,但其结论的适用性并不局限于悲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论证“戏剧也需要讲故事”的观点。 B、文章列举《雷雨》的例子来说明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 C、文章第4段侧重说理,深入分析了故事情节之于戏剧非常重要的原因。 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情节在经过布局安排之后,能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这是今人研究《诗学》所得出的结论。 B、故事情节是剧作家在戏剧中所呈现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蕴含着剧作家的思考和发现,折射着他们的创作智慧。 C、故事情节对戏剧这一舞台艺术来说,具有基本骨架的重要意义,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 D、故事情节是一种载体,剧作家借助它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观众则被它引发多种情感体验。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蚂蚁如今被分成19个亚科。到目前为止,在所有昆虫群体中,它们表现出的适应多样性最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蚂蚁在其约1.2亿年的进化史中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单个蚂蚁的脑容量可能已经被拓展到了极限。当个体进化达到一定程度,进化线就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发展出优势。行军蚁、编织蚁、切叶蚁的惊人壮举并非源于单个群落成员的复杂行为,而是众多同巢“工友”共同协作的结果。如果你想观察一只游离于其群落之外的蚂蚁,这只蚂蚁的表现会令观者大失所望。游离于群落之外的蚂蚁根本就不是蚂蚁。

    (摘编自伯特·霍尔多布勒《蚂蚁的社会》,有删改)

    材料二:

    不管蚂蚁将来是否成为蚁后,都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的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工蚁会服侍在蚁后的周围,接住产下来的卵,并立即搬到孵化房进行孵化。卵会在几天之内孵化出幼虫,幼虫初生运动能力很弱,需要由工蚁来搬动或喂养。幼虫蜕过几次皮以后,逐渐成熟就可以化蛹了。多数的蚂蚁幼虫会在茧里面羽化成为成虫。由于运动能力差,幼虫在结茧的时候需要工蚁的协助。工蚁要用巢土帮助它搭建出一个空间在里面吐丝结茧。等茧子做好后,工蚁还要将茧子打扫干净。蛹期是一个长长的休眠,幼虫已经有了蚂蚁成虫的形态。蛹期结束后,刚羽化成形的成虫要从茧子里出来时,外面的工蚁要把茧子给撕破,然后为它清洁身体,这只新的蚂蚁才算是诞生了。从此,新工蚁就开始承担家务活了。蚂蚁世界里在前线冲锋的是一些老残蚂蚁,一些蚂蚁甚至老到很难找到归巢的路了,但它们依然为巢穴战斗着,风烛残年的它们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实现着对群体的价值。

    (摘编自冉浩《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有删改)

    材料三:

    研究显示,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蘑菇体和负责处理气味信息的细胞在工蚁里丰度极高,这意味着工蚁倾向于嗅觉感知和处理复杂信息,拥有灵活的行为策略;雄蚁大脑的细胞组成趋势与工蚁相反,这与它仅担负交配职责而完全不参与蚁巢其他工作的行为相关;处女繁殖蚁和蚁后具有中间形态的大脑,意味着它们具有相对全面的行为模式。在处女繁殖蚁交配后转变为蚁后的过程中,视叶细胞类群的丰度降低,多巴胺细胞及其下游神经肽细胞丰度增加,一类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的胶质细胞丰度也显著增加。这揭示了蚁后成熟过程中调控生理、行为发生剧烈变化的神经机制,大脑细胞类群的变化和神经环路的重塑决定了其职责功能的转变及寿命的极度延长。

    (摘编自《蚂蚁社会分工的神经机制被揭示》,《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二中蚂蚁“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的生活方式是在其约1.2亿年的进化史中进化而来的,与此相关,在所有昆虫群体中,蚂蚁是最能适应多样性生活环境的。 B、蚂蚁的脑容量拓展到极限后,进化线就会转移到社会组织方式上,从而在蚁群不同类别的蚂蚁大脑中出现不同的细胞组成趋势。 C、蚂蚁的“完全变态发育”要经过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并不一致,其中时间最短的阶段是卵的孵化过程,最长的阶段是蛹期。 D、不同的细胞丰度、细胞组成趋势、大脑形态、大脑细胞类群,会影响到蚂蚁的分工、行为模式,甚至影响职责功能及寿命的变化。
    (3)、为什么说“游离于群落之外的蚂蚁根本就不是蚂蚁”?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是回忆性写人散文,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在苦难中保持传统美德的母亲形象。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 C、“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 D、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2)、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方法、叙事方式、语言特点上都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标出。

    不 生 粟 之 国 亡 粟 生 而 死 者 霸 栗 生 而 不 死 者 王 粟也 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人民愿意跟随他是因为他能为百姓除害兴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②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凡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朝中措

    朱敦儒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注释】①朱敦儒,(1081——1159),宋朝人。②西都,洛阳为宋朝的西京,故称西都。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鹧鸪天》首句的“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上阙末两句紧承首句进行了解释。 B、《鹧鸪天》末两句写出了词人醉卧在洛阳城中,而不愿意回到玉楼金阙之地的情景。 C、在《朝中措》的下阕,词人用了“问酒”“寻茶”等比喻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D、两首词均出现了“月”“酒”“花”的意象,内容都涉及词人对山水的特殊的情怀。
    (2)、这两首词分别是朱敦儒的早年和晚年所作,请结合词句比较词人人生态度的变化。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极力渲染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绵绵不绝的盛况,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曹军却落得“”的惨败结局,令人叹惋。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一句和王勃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一句又颇得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
    (3)、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反映了当时诗人年俸和年终结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应对未来资源枯竭的困境,人们希望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来实现“人造太阳”,从而获取    ① 的清洁能源。1972年核物理学家李正武被正式任命为中国第一代“人造太阳”装置工程总体组组长,他 ②      地攻关。白天,他和各课题小组的同志讨论各种理论、技术问题,晚上回到家就忙着查阅资料,还经常接待深夜登门拜访的科研人员。

    李正武③    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等离子体的总体性质,提出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品质参数空间的概念,为我国后来的物理实验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了解到国际社会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动态后,他立即建议用计算机系统控制物理实验然后采购处理诊断数据,这推动了装置环流器中国物理实验的进展

    在科研工作之外,李正武也非常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他严谨的态度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其中多数成为国家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骨干力量。中国当代的夸父们带着青春、智慧、忠诚在实现中国人人造太阳梦的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王文华《李正武:让中国升起不落的“人造太阳”》,《中国科学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处引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最近,“一听黄河大合唱DNA就动了”这句话火爆全网,“红色经典”节目《从延安出发》掀起收视热潮。 ① ?首先,这与当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密不可分。就像“国潮”流行一样,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认同感推动了红色文化再掀热潮,让“90后”“00后”成为红色文化的“新粉”。此外,年轻人进行文化消费的目的 ②  , 更着重艺术熏陶、精神满足和审美提升。“红色经典”的顶级视听盛宴,满足了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其次,以匠心打磨经典保证了作品较高的艺术水准。高品质的文化消费,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已是必不可少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让观众重温了这部63年前的经典之作,致敬革命者永不褪色的爱与信念。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形式的运用,让舞台艺术更加丰富饱满;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前提下,通过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改变过去“红色经典”单一的类型化面貌,打开了“红色经典”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这都表明了 ③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划线句子加点“的”字用法,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要喝。”“我要喝 , 陛下。”(《哈姆莱特》) B、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装在套子里的人》) C、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拿来主义》) D、这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说,这是“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日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未来3到5年内,世界将面临经济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材料二: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在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上,任正非的“寒气”说与鲁迅的“摆脱冷气”说,对当代中国青年都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