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第一次学业反馈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某小组准备参观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 B、西安半坡 C、浙江河姆渡 D、河南安阳
  • 2.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 )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 半坡居民烧制的彩陶绘有人面、鱼、三角形等多种图案,他们还用骨、陶等制成装饰品。这表明半坡居民( )
    A、使用磨制石器 B、具有审美意识 C、能够种植水稻 D、过着游牧生活
  • 4. “战争非常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忽然间风雨大作……黄帝制造出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材料描写的是涿鹿之战

    ②这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

    ③材料的叙述带有神话色彩

    ④材料的叙述是真实历史的写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5. 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上述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被誉为是( )
    A、炎黄子孙 B、人文初祖 C、华夏始祖 D、中原初祖
  • 6.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关于传说中炎帝的发明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教民开垦耕种
    ②种植五谷
    ③制作乐器琴瑟
    ④建造宫室
    ⑤制造船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④⑤
  • 7. 王亮向韩国留学生介绍夏、商、西周的历史。下列各项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 B、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 C、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强盛 D、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 8. 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
  • 9. 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而铸,重达832.84千克,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且要在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这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业( )

    ①规模宏大

    ②组织严密

    ③分工细致

    ④种类单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

    ①施仁政,方能得民心

    ②为君、为臣应做到“有功于民”

    ③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④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1.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 12. 成语“钟鸣鼎食”是“食淡衣粗”的反义词,用来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由此可见,青铜器的功能之一是( )
    A、食器 B、礼器 C、兵器 D、乐器
  • 13.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右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 14.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于是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禅让制度不复存在 B、分封制度遭到挑战 C、郡县制度已确立 D、推恩令开始使用
  • 15. 树立时空观念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下列四幅战国形势图中,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完全正确的一幅是( )
    A、 B、 C、 D、
  • 16. 李同学去四川旅游时,发现了景点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东岸的山麓上,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是因为他们( )
    A、攻克巴蜀,开疆拓土 B、安抚四川地区少数民族 C、抵抗少数民族的进犯 D、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人民
  • 17. 战国时期,学术纷争,辩论成风。下列内容中,不符合这一时期思想发展情况的是( )
    A、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宣讲“礼治” B、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宣讲“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C、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在宣讲“仁政” 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在宣讲“以法治国”
  • 18. 秦统一六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
    A、世袭继承 B、地方推荐 C、皇帝任命 D、考试选拔
  • 19.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黄巢起义
  • 20. 西汉建立之前,项羽和刘邦之间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这场战争( )
    A、仍属于农民战争的性质 B、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是为争夺皇位而展开的 D、以项羽的胜利而告结束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书上记载,尧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

    材料二:下面是两张模拟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照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共4页

    材料三:“禹传子,家天下。”

    (1)、材料一中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有关?选拔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两张照片中远古居民分别生活在什么河流域?并写出居住的房屋样式的名称。
    (3)、中国古代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家天下”的局面从哪朝开始?从此,什么制度代替了原来的制度,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二:某中学初一(1)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有什么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
    (2)、请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三家

    学派的观点?

    (3)、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活跃局面称为什么?这种局面出现有何意义?
  • 23.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考古工作者均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这些工具多以单面加工为主,修制技术简单,器形不规整,大多未经第二步加工就直接使用。西侯度遗址还出土了带砍痕的鹿角。由于年代久远,木制工具已不复存在,但考古工作者认为,经简单加工的木器肯定曾广泛地被当作工具使用。

    材料二:

    材料三: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其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
    (2)、观察材料二图片,指出使用“石斧”这种石器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制农具和牛尊”在什么时期开始出现,它们的出现和推广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认为,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据《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在哪国?目的是什么?当时的国君是谁?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事件的哪两项措施?
    (3)、结合此事件的相关知识,说说秦国有一个农民,他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 25.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上缴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被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的种类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受罚;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什么?西周对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文化和经济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三,归纳强盛的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