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柔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曾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曾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 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 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 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 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 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 C、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 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
    (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①她身高一米七五,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两人在一起,没有谐调,只有对比,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可是他俩还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

    ②他俩究竟是怎么凑成一对的?他俩谁将就谁?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团结大楼几十户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

    ③楼外院门口的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凭着经验,她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她的根据很可靠:这对夫妻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呢!于是团结大楼的人都相信裁缝老婆这一聪明的判断。

    ④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人们看他迈着滚圆的小腿、半举着伞儿、紧紧跟在后面滑稽的样子,对他俩居然成为夫妻,居然这样形影不离,好奇心仍然不减当初。各种听起来有理的说法就像没处着落的鸟儿,啪啪地满天飞。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她立即把这珍贵情报告诉给团结大楼里闲得难受的婆娘们。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矮男人是个先天不足的富翁,高女人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当人们谈到这个模样像匹大洋马、却偏偏命好的高女人时,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尤其是裁缝老婆。

    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出国,把国家科技情报献给外国资本家。此时的裁缝老婆已经由街道代表升任为治保主任,带领楼里几个婆娘帮着刷标语,又给研究所的革命者们斟茶倒水,可把她忙得够呛!

    ⑦批斗大会开始了。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唇枪舌剑地向高女人发动进攻。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⑧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

    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⑪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迈步困难,一看即知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院子里遛两圈。

    ⑫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⑬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⑭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⑮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女人和矮丈夫高矮悬殊,一方有生理缺陷,却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这让团结大楼的邻居们觉得十分别扭,也很是好奇。 B、团结大楼里的人们生活在“团结大楼”中,却自始至终恶意地揣测着这对夫妇,缺少真正的团结,在反差中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C、小说中人物的高与矮,外表的丑与性情的美,夫妻的忠贞挚爱与俗世的惯性偏见、社会环境的冷漠形成对照,增强了现实批判性。 D、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
    (2)、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诚恳切地摇头”表明高女人对丈夫的信任,也表现出她的单纯,认为批斗只是因为丈夫的“书稿”。 B、“怔住”写出了高女人在被审问时面对裁缝女人突然改变策略转换话题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的慌乱。 C、“惊诧”表现出高女人在被批斗中陡然间听到裁缝女人毫无关联的低俗透顶的问题时惊异得不敢相信。 D、“嘲讽、倔犟、傲岸”表现高女人对市井小民窥人隐私、落井下石的鄙夷,为纯美坚贞爱情而坦荡不屈。
    (3)、“伞”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4)、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在裁缝老婆身上用了许多笔墨?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表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弃疾斩其首归报,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 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止拨属[A]密院[B]专听[C]帅臣[D]节制[E]调度[F]庶使[G]夷獠知[H]有军威[I]望风慑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字,也叫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游”在这里的意思是交游、交往,与“故国神游”中“游”意思不同。 C、“慷慨”,文中指胸怀大志,充满正气,与“慷慨赴义”中的“慷慨”相同。 D、长短句,宋以后成为词的别称,辛弃疾一向擅长写词,与苏轼合称“苏辛”。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成长于金人入侵的战火之中,他胆识过人,曾经追杀叛逃的义端和尚,耿京认为他是壮士。 B、辛弃疾被宋高宗召见,他论述南北形势,用历史劝说皇帝,但因为当时虞允文擅权,建议未被采纳。 C、辛弃疾在湖南任职时,建议设立飞虎军以平息当地獠人骚扰,尽管遇到阻挠,他最终还是完成任务。 D、辛弃疾不仅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坛上更是以擅长写豪放词而著称,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②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5)、辛弃疾是怎样成功创建飞虎军的?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 5.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杭州亚运会期间,小刚在电视上看水上项目时,旁边的父母问他,都学过哪些描写西湖胜景的古诗词,小刚脱口而出两句“”。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在“”就让曹军“”,轻松从容大败曹军。
    (3)、“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ChatGPT是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生成型预训练语言转换器”。这款新产品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它可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并进行交流对话。有媒体列出了“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危职位”,这种担优并非①____。在图灵测试中,ChatGPT展现出了与人类交流对话的优越水平。然而,即便心怀担忧,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工智能的未来②____。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曾经,照相技术的出现,让写实画家尤其是肖像画家感受到危机。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看到,肖像画依然被需要,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代”之论,源于人工智能的无限“学习”和人之惰性的反差。AI在学会“思考”,而有的人却懒得思考,他们依赖于③____的便利。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这既是人工智能研发的瓶颈,也正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有道德约束,有价值伦理,会因悲落泪、因喜而笑,能眼见为实、天马行空,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毕竟,我们是算法的领导者、AI模型的内容提供者,能够创造算法无法“算”出的价值,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关键“变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变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B、四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清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既明快活泼又凝练文雅,不失周密。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的最普通的老百姓。①____,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大多数叶子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变就显现为黄色。但有些植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②____,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并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③____。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秋天骤然降湿,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增强,有时一夜之间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通过淄博文旅部门大力推动,短视频平台裂变式宣传,“淄博烧烤”成为堪比“顶流”的文化IP。每个淄博人都视自己为当地的旅游大使、城市名片,开展了贴心周到的志愿服务,把为淄博添彩当成共识。国内不少旅游城市争相效仿“淄博模式”,推出各类文旅活动,有的也借势火了一把,但游客们在体验后总有一些遗憾:街头巷尾的垃圾未及时清扫,交通出行不太便利,价格虚高不够亲民,还有出租车司机宰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