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历史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受封于“河、淇间故商墟”。周公分封康叔时告诫他说:“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示君子可法则。”后来,“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促进了族群融合 B、政治伦理关系严密
    C、墨家尚贤思想的传播 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 2. 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
    A、强化了三省权力 B、加强了权力监督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规范了决策程序
  • 3.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 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 4. 清代前期,湖南湘乡县农民"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山农以此充食,岁居大半";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
    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 5. 光绪二十四年“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反映出,戊戌新政(  )
    A、获得统治阶层大力支持 B、难以触动封建制度根本
    C、践行了康梁的维新思想 D、侧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 6. 民国初年出现一些新的修约方向,北洋政府外交部在1915年签订《中华智利通好条约》,互享最惠国待遇,且未明文给予领事裁判权;与古巴谈判订约时,要求事事平等,即使谈判不成,也不愿迁就。这体现了(  )
    A、外交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 B、改订新约运动进一步发展
    C、中华民族意识已开始觉醒 D、北洋政府主权意识的强化
  • 7. 以1931年《银行法》的制订为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其后逐渐完善了《银行法》的配套制度,包括《银行注册章程》、《银行注册章程施行细则》、《储蓄银行法》、《银行业收益税法》、《兑换券发行税法》等在内的一般银行立法,银行立法逐渐完备。银行立法的逐渐完备(  )
    A、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 B、带来国民政府与列强货币战的有利地位
    C、有利于中国金融货币市场的现代化发展 D、缘于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理论
  • 8. 1937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高级班主要是培养学校的师资力量,普通班开设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民众运动等课程。陕北公学的创办(  )
    A、表明组织工人运动仍是重心 B、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
    C、为抗日战争提供了人才支持 D、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 9. 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 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 10. 如图是我国1958年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D、左倾思想影响了经济发展
  • 11. 1986年,深圳出现了第一宗租赁承包破产案。市政府在对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该规定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股份制改造的重要依据。1987年,由深圳经济特区6家信用社组成的深圳发展银行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C、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反映 D、深圳开始成为开放前沿阵地
  • 12.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当政府债券给出百分之七的利率时,资金就流向它们;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 B、促进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C、阻碍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D、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13. 清光绪五年(1879),直隶突降暴雨,义赈人士严作霖、经元善等人携款前来直隶赈灾;光绪三十三年(1907),永定河水灾发生,直隶总督袁世凯也传谕天津商会劝募赈款,散放急赈,“以补官款之不及”。此后,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这表明晚清(  )
    A、社会救济机制日臻完备 B、直隶地区社会矛盾激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政府赈济依靠社会力量
  • 14. 公元前366年,罗马的平民首次担任执政官,公元前287年,完全由平民组成的特里布大会通过的决议不需经过元老院或第一等级主导的森都里亚大会批准,也被承认具有法律效力。这(  )
    A、增加了罗马公民的权利 B、限制了罗马贵族的权力
    C、导致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D、扩大了罗马平民的权力
  • 15. 1920年,苏俄耕地面积虽然只比战前减少了7%,但谷物总产量却减少了一半,单产减少了1/3,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工业品产量也仅相当于1913年的1/7,日用品也极端匮乏。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苏俄(  )
    A、超前的生产关系脱离了国情 B、国内战争阻断了国家工业化
    C、和平是国民经济恢复的前提 D、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 16. 1994年1月北约首脑会议重申“欧洲其他国家都可以参加北约”,北约的大门对能够推进北大西洋公约原则的实施并对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作出贡献的其他欧洲国家“敞开”。这表明(  )
    A、北约成为霸权扩张的工具 B、欧洲集体安全得到加强
    C、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D、冷战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基本消失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材料二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1979—1992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宽并改善农民工的进城条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2000—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国年均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摘编自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为了扩张天主教势力,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了传播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外,也带来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发生过许多冲突,主要是传统礼仪与宗教观念方面的冲突。随着天主教的发展,一些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风俗,引起人民和清政府官员的不满,1723年,雍正下令禁止传教,驱逐大量的传教士。 
    材料二: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我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或中华,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因地方,而中国则叫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因此,他向中国士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不得不做出修改。“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的两边个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是最坏的时代。过往浩浩,而前路渺渺,旧的家国与天下已被彻底粉碎,残留的精神与伦理资源也日渐边缘化。这又是一个孕育着微茫希望、新的生机乃至前所未有的世界谱系的时代。在几年的号哭绝望、奔走呐喊之后,一个个知识者,一群群青年乃至为数众多的当权者,纷纷将目光投向英美的角落、日德的深处、法俄的新思潮乃至旧传统的源头,试图找到新世界的入口。从1917年开始,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雄健追问为先声,种种新观念、新术语、新的社会实验和道路鼓吹层出不穷,成为盛极一时、蔚为壮观的时代景象。

    ——摘自唐建光主编的《解封民国》

    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