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镇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表1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发掘墓葬随葬品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此时( )

    A、畜牧业发达 B、早期国家形成 C、私有制产生 D、神权色彩浓厚
  • 2.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 3.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说明这些思想家都( )
    A、努力恢复西周制度 B、代表旧贵族的利益 C、适应封建社会要求 D、追求理想社会秩序
  • 4.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禹死后,其子继位,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B

    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

    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C

    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

    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

    D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 武王”

    分封制度消亡

    A、A B、B C、C D、D
  • 5.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 6. 下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统治者

    措施

    汉高祖

    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 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 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 须受中央节制

    汉文帝

    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

    汉景帝

    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收夺诸侯自置吏、“得赋敛”的权力

    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 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 7. 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 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
  • 8.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前秦 B、②——西晋 C、③——梁 D、④——后汉
  • 9. “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下列各西域疆域图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④① B、②①③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 1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相制的变化(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君主权力 C、使官僚机构膨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11. 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12. “南宋人的一天”云展览聚焦南宋时期临安城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以游玩体验的视角切入,带领观众感受南宋时期精致开放的文化环境和南宋人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美学。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辰时(7:00—9:00): 去晋商票号取钱 B、巳时(9:00—11:00): 泛舟运河之上 C、戊时(19:00—21:00): 赴娱乐场所看戏 D、亥时(21:00—23:00):逛临安夜市
  • 13. 图1、图2能够反映出西汉与元朝(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统治者注重革新地方制度 C、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 D、中央稳定地方统治的意图
  • 14. 《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
    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 15. 玄奘西行求法一事发生在唐代,小说《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书中多有涉及明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书中所述下列内容能佐证《西游记》成书年代的有( )

    ①刘全……来见唐王。王传旨意,教他去金亭馆里,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口噙药物。

    ②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妖贼来,寡人亲审。”

    ③三藏道:“就是我王驾前丞相,姓魏名徵。他识天文,知地理,辨阴阳,乃安邦立国之大宰辅也。”

    ④行者闻言,正了声色,接了八戒的榜文,对众道:“你们想是看榜的官么?”太监叩头道:“奴婢乃司礼监内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 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相关条约

    清政府的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领事裁判权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天朝上国”的观念 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
  • 17.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 18. 右边图表的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年代

    满汉总督比例    

    (年代)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 5

    1860

    6: 9

    1861

    5: 5

    1861

    4: 11

    1862

    4: 6

    1862

    2: 13

    1863

    3: 7

    1863

    1: 14

    1864

    2: 8

    1864

    0: 15

    1865

    1: 9

    1865

    0: 15

    A、最终被满汉地主阶级武装联合镇压 B、导致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 D、促使清朝对内政外交实施全面改革
  • 19.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主张按其出现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 20. 法国学者白吉尔指出:“就现代工业领域而言,中国并没有因战争(一战)蒙受多大损失,不过是错过了若干获取利润的机会而已。这表明,外部有利条件即便对非独立的经济体而言,影响也极为有限。随着欧战结束,中国的工业才真正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材料表明中国工业“黄金时代”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国内政治环境变化及政府的支持 C、清政府进一步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大规模开展
  • 2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一种“总统的表面特权”(尊严)与“总理的实际权力”(效率)并存的二元体系,致力于使总统政治资源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该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临时总统制 B、三权分立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 22. 在五四运动前的《新青年》杂志中,民主更多意味着“思想民主”,有着疏离政治的明显倾向。五四运动后,民主转而成为强调人民参与权的“政治民主”,学生、工人和妇女分别从民主概念中找到了罢课、罢工和离开家庭的正当性。这一转变 (    )
    A、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 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 23. 下列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一些阶层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统计表(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这一历史情形,最有可能出现于( )

    阶层

    农民

    工人

    学生

    商人

    军、警、法、政、自由职业者等

    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

    40%

    23%

    25%

    10%

    极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 24. 1934年,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共中央发行借谷票向群众借粮,原则是:产谷多的地方多借;群众对革命认识深刻的地方多借;在边区受国民党压迫程度严重的地方不借。借谷票可用于抵纳当年土地税,相抵后仍有余者,可向政府领还现款。这一做法客观上( )
    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 B、巩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C、有利于为战略转移准备给养 D、有助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计52分)

  • 25. 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气象》

    材料三

    材料四

    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3)、与北宋相比,指出材料三中元朝的行政机构发生的主要变化。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
  • 2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很多城市留下了辛亥革命的足迹,图10展示了其中的几个城市。

    材料二

    高一历史 第 7 页 共 8 页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称帝之后,云南宣布独立讨袁,昆明“全城悬旗结彩,爆竹之声不绝于耳,士兵则欢声雷动……”。1917年张勋复辟消息传出,“普天同愤”……各省军民,“来电反对,高可盈尺”。各地拒挂龙旗,上海“一体悬挂国旗三日, 以表拥护共和, 尊重民国之决心”。

    ——摘编自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等

    材料四

    不缠足观念为妇女接受,至民国初年,“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 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摘编自黄炎培《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3个城市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为“?”处自选一个城市,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封建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佃户受地主束缚的程度降低,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

    其二,封建贵族专政的特权被削弱,科举制度的公平、开放有利于平民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强了平民参与政治、受教育的权利。

    其三,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城市格局中封闭式的市制和坊制被瓦解,即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之间相互区分、隔离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各种商店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连成一片。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川流不息的人群、繁盛的商业活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及风土人情,再现了宋代都城一片繁华的城市风貌。

    ——摘编自戴雨薇《宋元时期瓦子勾栏乐人群体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任意一条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