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巩固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2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宋代基层出现了很多自治社区,如西北的弓箭社,太行山的忠义社,其主要活动为祈雨,同时兼顾了市集、防卫、水利工程等功能。自治社区的出现( )
    A、强化了专制皇权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维护了地方秩序 D、削弱了中央集权
  • 2. 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果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 )
    A、加强官吏的管理 B、抑制土地自由买卖 C、禁止农民的迁徙 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 3. 《大明律》 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 4. 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户籍编纂工作。以下有关史实正确的是(   )
    A、汉朝由御史大夫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也有专人负责 B、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黄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C、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D、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不再登记人口数量
  • 5. 有学者指出,隋朝末年,凡举兵造反者,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隋朝政府积累财富,粮食满仓,主观意图当然不是资助反叛,但客观上,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学者意在说明隋朝(   )
    A、国富民强 B、重视官方储粮 C、社会救济成效显著 D、粮食满仓与民众造反的关系
  • 6. “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 7. 北宋初,政府实行收购民户绢帛的制度。各地政府每年春天预估绢价,预先将钱借贷给民户,民户于秋税之时向官府缴纳相应数量的绢帛。这一措施( )
    A、受益于青苗法的推广 B、具有社会救济的功能 C、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
  • 8. 朱元璋登基后,即诏令天下定时举行乡饮酒礼,以“习礼读律.期于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在推行里甲制后,又下诏让老者行于乡道,敲击木铎晓谕乡里:“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反映出朱元璋(    )
    A、积极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重视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 C、强化基层里甲政权的建设 D、全面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 9. 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 10. 唐朝的邻保制度规定:以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平时有远客来宿,以及保内有人外出,都要告诉保长。这体现出( )
    A、基层民众自我管理 B、基层组织发挥功效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 11. 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C、乡官由政府来直接任命 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 12. 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这反映了( )
    A、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 B、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C、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 D、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13. 《礼记·王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意在强调
    A、政府注重建立基层组织 B、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的重要性 C、政府侧重日常生活赈济 D、国家开展备荒储粮的必要性
  • 14.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 15. 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的发展 B、增加国家税收 C、打击土地兼并 D、消除割据基础
  • 16. 在中世纪的英国,国王作为最大的封君,要求贵族效忠,并提供军事义务,缴纳捐税贡赋。同时,国王也有责任保护贵族的切身利益,否则贵族利益受损,也会联合起来与国王为敌。这体现了( )
    A、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臣权力过大易形成割据 C、国王与封臣之间的单向主从关系 D、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双向契约关系
  • 17. 在中世纪欧洲的“臣服礼”仪式中,封臣首先宣誓: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然后,封主就将一把泥土和一根树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据此可知,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单向权利义务 B、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C、以血缘为纽带 D、双方没有契约关系
  • 18. 素有“铁娘子”称号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入认为:“(英国)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入们跌入深渊。”其中“安全网”指的是( )
    A、第三产业兴起 B、社会保障制度 C、“以工代赈” D、计算机网络
  • 19. 下图为《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20世纪50年代)》,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的社会( )

    A、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 C、惠及了社会各个阶层 D、淡化了国家对社会治理的干预
  • 20. 欧洲中世纪,《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约》规定:“凡抢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包括骑士在内),不管该物品是否为动产,经两名瓦朗西安市民指证,均需按照前述规定进行赔偿”。这可用于印证当时法国( )
    A、商业经济发达 B、庄园领主拥有司法审判权 C、城市秩序混乱 D、市民的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 21. 下列关于西欧封建庄园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C、领主的“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 D、领主可随时将分给自由农民的“份地”收回
  • 22. 中古西欧一个小小的封建主对他的封君毕恭毕敬,然尔对他的封君的封君敢出言不逊,这是由于西欧当时实行的是( )
    A、封君封臣制度 B、奴隶制度 C、直接民主制 D、君主专制制度
  • 23. 9世纪时期,在西欧社会内部,加洛林王朝分崩离析,相对统一的中央王权消逝,地方贵族的势力乘机拍头,在外部,新一轮的蛮族入侵使得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了寻求安全与自保,人们纷纷将自己委身于地方权贵的保护之下,委身者称为封臣,所委身的对象称为封君,封君封臣制度便由此产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①是以封建王权的削弱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大为背景

    ②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其主要特征

    ③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缴纳贡赋

    ④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所有权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 24.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主张改变福利基金使用中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这有利于(    )
    A、改变德国经济发展结构 B、促进保险行业私有化改革 C、扩大福利政策覆盖范围 D、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 25.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该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各封建主是土地实际占有者

    ③封臣的主要义务是效忠皇帝    ④中古西欧基本农业经济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乡约制度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繁荣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