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证据的是( )A、龙山文化出土了薄如蛋壳的黑陶 B、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米 C、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等金属物 D、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品的数量多寡悬殊2. 下图为上古主要部落分布图,这反映出( )A、中国历史已进入文明时代 B、中华民族是多元交融的结晶 C、大一统政治格局日趋明显 D、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 某学生要了解夏朝的历史,他能够了解到的是( )A、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B、夏朝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 C、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考古学家视为夏文化的重要代表 D、夏朝时期,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4.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5. 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 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6.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7. 《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临淄的是( )A、百姓持方孔半两钱购买所需物品 B、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C、出现了聚集大量钱财的工商业主 D、已出现作为独立金融机构的当铺8. 文献记载秦灭六国后下令迁徙关押各国的旧贵族和豪富到咸阳、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其中被迁到秦国都咸阳一带的,就有十二万户之多,并在迁徙之后及时整顿当地社会风俗等。这反映出( )A、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B、关东六国反秦势力强大 C、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 D、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9. 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A、皇帝独尊 B、皇位世袭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10.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11. 《汉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在文帝、景帝统治期间,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 )
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推行均输平准
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④吸取秦亡教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分割王国;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后,继续推行“众建诸侯”策略,并且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折射出( )A、分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B、汉初王国问题的严重性 C、汉承秦制原则遭到破坏 D、儒家思想有利于大一统13. 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反映了( )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 B、尚书剥夺外朝行政权 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14. 自汉武帝以来,西汉不少官员都是孝廉出身。当时全社会形成一种“在家为孝子,入仕为廉吏”的氛围和舆论。这反映出西汉( )A、选官制度趋于公平公正 B、统治集团注意笼络民心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巩固 D、社会基层治理较为严密15. 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A、体现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 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 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16. 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 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17. 某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实际成书于汉代,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该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黄帝内经》18. 东汉初年,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这反映出( )A、君主权力的加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尚书台地位提高 D、中枢体制日臻完备19. 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20.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21. 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东汉 蜀 前秦 B、秦 西汉 梁 C、蜀 东晋 梁 D、蜀 东汉 隋22. 下表展示了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三吴”地区成为青瓷器的主要产地,南方的造纸业、炼钢业的迅速发展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业日渐繁荣。
据表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日益瓦解 B、江南地区开发的深入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23. 下图中的两块画像砖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24.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25.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皮日休意在( )A、肯定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 C、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D、强调隋朝的国力强盛26. 唐太宗曾说,凡是有功的朝臣,或因忠孝可称,或因学艺通博,所以才提拔任用,让他们官居三品以上。然而,现今朝臣欲与衰败了几代的山东士族通婚,仍然要以大量钱帛作为聘礼,但即便这样还会遭到山东士族的嘲笑、鄙视。这可以说明,唐代初年( )A、门阀观念影响深刻 B、豪强世族几近衰败 C、皇室地位相当低下 D、婚姻习俗发生变化27. 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28. 两税法首先从唐朝廷的直辖地开始实施,接下来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进而向其周边推广。固定税目和税额使藩镇很难随意地扩大征税的范围。这使得在赋税收入方面,中央占据了优势地位。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A、取消了租庸调和杂税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起到抑制藩镇的作用 D、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29. 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30.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等时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隶书、中朝、水排、《神农本草经》
②
理学、柳词、三衙分权、四监司
③
雕版印刷、曲辕犁、禅宗、藩镇
④
刀形币、何尊、田氏代齐、铸刑书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二、非选择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和地位。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皆以胜利告终。在征伐大宛之后,“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摘编自张訸《“天下”与“统一”: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
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路上的商队和贡使。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和唐朝在经营西域政策措施上的异同。(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相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