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韩非子》中记载“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铆……糊粢之食,藜藿之羹"; 《墨子》中记载“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庄子》中记载“禹亲自操橐耜……腓无胧,胫无毛”。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论证( )A、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 B、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万邦时代的生产状况 D、诸子思想的兼容并包2. 北魏宣武帝朝(499—515年》, 彭城王元勰(孝文帝之弟)“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名曰《要略》”孝明帝朝(515—528年),宗室元晖“招集上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取名为《科录》,……上起伏羲,迄于晋,凡十四代”。这体现了当时( )A、华夏认同不断获得发展 B、史书编撰体例不断创新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黄河流域已经实现统一3. 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的姚崇、宋璟都是出色的政治家, 却少有著述流传于世;才华横溢的李白、杜甫,则鲜少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宋朝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则是既文采飞扬,又都在政界施展身手。唐宋两代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A、唐宋经济基础上的差异 B、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完善 C、儒家学说的世俗化转型 D、重文教风气的日益流行4. 人口和土地的比例关系、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的结构等,是古代思想家在考察人口现象时主要关心的问题。对下图中人口变化的原因解读,不正确的是( )A、社会动荡时期严重影响人口统计 B、元朝疆域拓展大大促进人口增加 C、高产农作物引种加速了人口增长 D、清初税制改革减少人口隐匿现象5. 有学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时指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内部派系之争,但根本点则是因为中国此前三十年所谓“自强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该学者意在表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晚清政局变化的突发性 C、国家出路探索的复杂性 D、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性6.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体制的剧变 B、民主政体的完善 C、政党政治的成熟 D、选官制度的革新7. 据学者统计, 1949年5月25日至9月18日,东北及华北人民利用铁路交通积极支援江南,经由浦口运往上海、南京等地物资共有81.1357万吨,其中煤74.6361万吨,粮食 2.7736万吨,木材1.227万吨,其他物资共2.499万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铁路运输推进了淮海战役的进程 B、电气化改造提升铁路货物运输量 C、铁路在城市政权巩固中作用突出 D、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8. 朝鲜停战后,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1954年1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决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中国参加了会议的全过程。这次会议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在于( )A、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以独立自主姿态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威力 D、事实上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9. 有学者研究得出,农民阶层的结构由八大群体构成: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有私营者,这三类在 1999年底分别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6.3%、25.6%、9.6%。此外还有雇工、镇企业管理者、乡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群体。这一结构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吸引 C、农业经营风险的消失 D、国家户籍制度不断放松10. 有学者说: “东方民族的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火药和纸等,曾给西方文明以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文明与西方长达数世纪的交流,给中世纪欧洲在数学、科学、医药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同类型的文明,既有其独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又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东西。”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文明碰撞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B、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元性并行不悖 C、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源性 D、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11. 14世纪早期,佛罗伦萨城的人口超过10万,其经济命脉是毛织业、银行和国际贸易,仅靠毛织业为生的人就占三分之一;与一般封建帝国和封建王国中的城市不同,佛罗伦萨城本身是一个国家。这一时期佛罗伦萨的发展反映出( )A、欧洲商路与贸易中心转移 B、新生经济因素力量增强 C、西欧新兴民族国家的诞生 D、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潮12. 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19世纪中叶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了多个以生产出口农矿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制经济国家,拉美的这种经济结构( )A、有助于各国间的经济互补 B、反映了其独立之路任重道远 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D、源于西方对拉美的殖民掠夺13. 读《1832~1916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英国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年
64
36
1867~1884年
35
23
1885~1905年
40
29
1906~1916年
25
26
A、工业化发展导致贵族数量不断减少 B、代议制的发展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内阁地位提高,权力斗争日益激烈14. 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的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A、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 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 C、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 D、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15.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启动了海外图书馆项目,在海外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大量设置图书馆,免费向当地社会各阶层开放,这些图书馆收藏着大量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书刊。该项目的实施( )A、满足了第三世界的文化资源的需求 B、推动了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与解放 C、凸显了美国对中间地带的宣传争夺 D、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升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中国古代禁榷制度】
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前期推行“有为而治”的指导思想, 执行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对外穷兵黩武,导致统治后期民怨沸腾,被迫下轮台罪己诏。公元前87年, 汉武帝病逝,命霍光、桑弘羊等人辅佐幼主昭帝。公元前81年,霍光召集全国各地选出的贤良文学人士进京商议罢黜盐、 铁、 酒等专营政策, 盐铁会议召开。在会议上, 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会议结束,朝廷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 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经济上官营政策有了一定收缩,这场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人士普遍得到了重用。
——摘编自陈启喆《盐铁会议和西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早期, 就出现了对某些特定的产品采取专门售卖的方式来获取一定财政收入的政策。在汉武帝时期,酒类也纳入了专卖对象的范畴。唐中后期,禁榷制度又发生了改变, 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通过禁榷制度解决了军费短缺的问题。到了宋代, 专卖的品种数量增加。宋政府对川地的榷茶制度就直接导致淳化四年王小波起义的爆发。王小波、李顺都等都因贩茶失职。在政府不留余地频繁的更改政策的情况下,造成大量的商贩经济破产,在河北、京东地区同样也有很多人不畏被抓风险沦为盗寇。这些现象的发生给政府创造了许多问题。所以,很多士大夫的观点是:政府应该降低禁榷的程度,缓解禁榷带来的巨大压力,不与百姓争夺利益。
——摘编自郭越《宋代禁榷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盐铁会议争论的实质及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禁榷制度的影响。17. 【晚清财政政策】材料一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 一 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数额(单位:百万两)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
材料二 甲 午战后, 清廷开支急剧上涨, 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 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 设财政部、 会计检察院等, 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 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 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 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 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 一时间民心涣散, 民变四起。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一 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 20世纪初晚清财政改革失败的原因。18.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一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 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定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材料二 传统国际法认为,承认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针对某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新中国认为,承认不仅是法律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行为,承认应该是相互承认,不仅仅是单方承认。因此,在承认问题上,新中国始终坚持三个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以此作为承认和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新中国关于承认的理论和实践,完善了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
——摘编自王军敏《新中国外交对国际法的积极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明新中国对近代以来形成的国际法的基本态度。综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提出的国际法承认的理论及实践有何意义。19. 【近代西方财富观念】材料 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肯定始于被公认为第三代人文主义者的领袖布鲁尼(1374-1444年)。他认为财富本身并没有好坏属性,它不过是完成某种行为的工具;财富是一种外在的幸福,外在的力量。
同时,人文主义者、外交家安东尼奥·洛斯基(约1365年-1444年)也提出了自己的财富观。洛斯基认为贪婪财富是一切事业的发动力,并声称: “如果你观察一下军事、商业、农业、手工业,或者所谓的自由艺术,原来,其中任何一项莫不为了得到钱,为了金钱我们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和危险。”洛斯基认为财富是国家繁荣的基础,对它不应该轻视。他认为“凡是贪婪者很多的地方,应该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骨骼和基础”。洛斯基实际上否认了贪财往往是贪婪者道德败坏的客观原因,把贪婪看成是天然的美德,这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伦理观的最突出的部分。
——摘编自张椿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念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财富观念”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