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与商王信奉的占卜不同,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极广,主要包括"八故",一曰征(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三曰与(与人以物)、四曰谋(策划谋议)、五曰果(事成与否)、六曰至(来到与否)、七曰雨(降雨与否)、八曰瘳(病愈与否)。这反映出( )
    A、殷周之际社会动荡 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 C、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 D、王权与神权尚未结合
  • 2.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 3.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 4.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 5.  西汉建国后,在长安附近地区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均设邑建县名“五陵邑”,“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诸陵”。这一规划设置意在( )
    A、凸显皇权至上的尊贵威严 B、增强关中地区实力强化中央集权 C、改善首都地区的城市布局 D、纠正西汉初年郡国并行体制弊端
  • 6. 北宋王安石变法虽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
    A、推动社会转型 B、增加政府收入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加强中央集权
  • 7. 朱熹对柳宗元等人关于郡县与分封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柳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他认为“专以封建”恐“意外另生弊病”,而“专以郡县”也“不可恃以为固也”。朱熹的这一观点(    )
    A、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B、折射出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C、认为秦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D、印证革新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性
  • 8. 下图是历代对岭南(两广地区)的行政管理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按照历史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 9. 色诺芬在《雅典政治》开篇便申明:“关于雅典人的国家体制,我对之并不欣赏,因为他们在为自己选定它之后,也就因而选定了一种使平民日子过得比贵族还好的制度。”对此理解恰当的一项是,在当时的雅典(   )
    A、民主具有明显虚伪性 B、民主政治已名存实亡 C、民主的缺陷不可忽视 D、平民较贵族权力更大
  • 10.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出现在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议会质询权的演变说明英国(   )
    A、宪政体制的逐步完善 B、议会控制行政事务处理 C、限制王权传统的延续 D、国家监察体制不断调整
  • 11. 如图∶

    图片内容反映了(   )

    A、世界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趋势 B、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形成 C、世界历史的近代化趋势 D、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 12.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C、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D、兼具改良与革命色彩
  • 13. 1913年,中华民国首届制宪国会召开时,梁启超等人提出定孔教为国教,各省民政长官都通电表示支持,但是该议案遭到国民党代表的反对。经过讨论,最后以“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通过。这说明(   )
    A、社会发展进步艰难 B、立宪与共和的争论激烈 C、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D、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 14. 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在具有远见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 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
  • 15. 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 )
    县别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帝览而嘉之,(开皇三年)于是遂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州县之下)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十五年,罢州县乡官(周、齐以来地方官员自辟之僚属)。

    ——摘编自《隋书•百官志》等

    材料二  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开始行政改革,裁汰书吏、差役,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新机构。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做法,推出中央新官制。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变。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又出台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并宣布该方案先在东三省试行,各省于15年内分期完成。对于此次清廷的行政改革,当时舆论大失所望,感叹:“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而东三省官制改革又直接导致清廷内部发生轰动朝野的“丁未政潮”(1907年春夏间)。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1年11月,以党外人士李鼎铭为代表的11人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议案。中共中央对这一倡议非常重视。于12月17日,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是否能养活我们,能否维持居民的抗日积极性……要求各地整顿各级党政机关及民众团体,紧缩机构人员编制。”根据这一指示,边区政府、八路军主力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简政,调整合并行政机构,减少工作人员。以太行区为例,全区军政人员减少6万。1943年后太行区由于精简,每月可节约公粮7000石,节约经费60万元。当年征收的公粮比1941年减少近1/3。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由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及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议案提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议案实施的效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行政改革的认识。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清政府颁布《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规定“乐歌”即音乐为必修课程。

    ——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清末以来,学堂乐歌逐渐传唱于新式学堂。1902年,由留日学生沈心工作词的《男儿第一志气高》(又名《体操——兵操》),被广泛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

    ——摘编自商务印书馆编《民国唱歌集》等

    (1)、 如果你是材料一《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的起草者,你会为“乐歌”课设定哪些目标?
    (2)、假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某委员会,召集你参与讨论《男儿第一志气高》是否可以在学校传唱的问题,请写出你的意见及理由。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们以为欧洲的旧政体会继续在英国实行,但是透过那些旧名称、旧形式,人们了解到,自17世纪以来,英国已经基本上废除了封建制度,使各个阶层渗透融合,开放了贵族政治,并且取消贵族阶级,让财富变为了一种势カ,使人们在法律、税收面前人人平等,公开言论自由。这些都是中世纪社会所不存在的新原则。这具古老的躯体慢慢地汲取这些新生的事物,慢慢地进行复苏和重组,在保持本来面目的同时更具生命力。所以说,17世纪的英国已经完全蜕变为一个现代国家,它只保留着中世纪的一些影子作为对历史的祭奠。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依据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