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百河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考古发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墓葬规模可依据墓坑的大小、深度以及石棺的有无划分为三个层级,陪葬玉器的比例随墓葬等级下降逐渐减少。这一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社会存在贫富分化 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 2. 有学者认为:商王朝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对此认同,而在王畿之外,却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商朝政权统治的动摇 B、华夷之辨理念已深入人心 C、各方国之间缺乏交流 D、内外服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 3. 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措施( )
    A、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 B、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志 C、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 4. 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太仆

    宫廷车马

    卫尉

    宫门屯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化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A、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 5. 《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比侯矣。”书中所载的事件(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解决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C、削弱了地方诸侯王势力 D、推动了自然经济迅速发展
  • 6.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本是依据神化传说编撰而成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历史最真实
  • 7. 东晋偏安江南,得到士族的鼎力相助,司马睿扪心自问“寄人国土,心常怀惭”。琅琊王氏家族中的王导、王敦等人控制了东晋政局,民间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童谣。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先后控制朝廷中枢。上述现象表明( )
    A、政治体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B、皇权受到地方割据势力制约 C、东晋在南北对峙中处于优势 D、东晋皇权专制受到极大限制
  • 8. 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
    A、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 B、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 C、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 D、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
  • 9. 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10. 唐朝对边疆内附民族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将其部落组织纳入自己的行政体系之中,唐朝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
    A、民族交往推动各民族文化认同 B、民族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 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有效治理
  • 11. 西晋诗人左思针对当时达官贵胄的子弟占据高位要职,而出身寒微的英才俊杰却职位低下的现象,他在《咏史》中感慨道“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通过考试公开选拔 B、以看重家世为主导 C、地方官员逐级推荐 D、以孝亲廉洁为标准
  • 12.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 13.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14.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 15.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上述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代咸阳 B、汉代洛阳 C、唐代长安 D、宋代开封
  • 16. 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 17.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 1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明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其“最明显的进步”是出现了( )
    A、灌溉工具风力水车 B、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19. 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    )
    A、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 C、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 20. 和汉唐相比,南宋亡国时,“臣子慕义,相率蹈节,矢不奴异族者”众。门人故吏“与崖山倾覆死忠死节之仁人志士”“几无可胜计”。造成宋代忠义死节之士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程朱理学的熏染 B、儒学思想神学化 C、元军的屠杀政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 21.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材料反映了明代内阁( )
    A、实际掌控宰相的行政权力 B、逐渐发展为中央决策机构 C、地位提高但职能基本未变 D、成为六部的法定上级机构
  • 22. 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 23. 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和班禅。这表明清中央政府( )
    A、明确了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D、加强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 24.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生产自给自足 B、自由雇佣劳动 C、产品远销海外 D、商帮控制市场
  • 25. 明朝中期思想家王阳明曾言:“夫学贵得之心……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明朝后期李贽甚至直言“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由此可知,二者都(    )
    A、提倡工商皆本 B、否定儒学传统 C、追求个性自由 D、反对君主专制
  • 26. “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遣远征军四千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这场战争( )
    A、是因“亚罗号”事件而挑起的 B、实现了英国鸦片贸易合法化 C、迫使中国接受关税协定等条款 D、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27. 鸦片战争后,《瀛寰志略》对英国称呼由英夷改称为英吉利,对英国领事的称呼由英酋改称为英官。这说明了《瀛寰志略》( )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改变了清朝的外交制度 D、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 28. 1899年,开平矿务局技术顾问、美国工程师胡佛调查发现,矿务局为内部每位官员都配备马匹,花费巨大但实际上很少用得上,中国职员也决不同意任何减薪,只因为这样很“丢面子”。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技术 B、洋务企业未采用现代化经营方式 C、晚清近代化转型极其艰难 D、洋务运动将面临失败的必然结局
  • 29. 图1是一幅甲午战争时的日本漫画:“列强在围观一身穿清兵服装,伤痕累累,拖着长尾巴无路可走的猪。”对此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图1

    A、列强希望趁机获取利益 B、列强支持革命派的活动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日本受西方列强的孤立
  • 30. 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夥(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 )
    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 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 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 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消灭南汉之后,宋廷即沿唐制,在广州设置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之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和秀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当时大型远洋海船贸易范围已拓展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对来到中国的外商,宋廷照顾得很周到,使其能安心往来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和漆器等日用品,输入的以香料、药材和珍宝等物品为主。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改编自王伟超《试论宋代经济的三驾马车》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却从未实现。

    ——改编自樊树志《国史16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土司制度最终确立的时间应是元代,明代是广西土司制度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并臻于全盛的时期。元明时代广西的土司制度,是元明封建统治者在总结历代“羁縻之治”与“羁縻制度”的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发展并健全起来的一种对广西少数民族进行有效施治的特殊的政治制度与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区域自治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统一的国家版图内,在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封建中央王朝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结构和风俗习惯不变,通过委任少数民族上层为世袭土官,让其“因其故俗”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封建统治,从而实现王朝中央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摘自蓝武《广西土司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问题辨析》

    材料二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人命,罪恶多端”。广西壮族土司地区出现的上述诸种情形,土司制度失去它“保土守疆”的历史使命时,甚至成了威胁“国防”与地方安稳的力量时,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清朝政府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广西土司改设流官,调整土司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实现对这些地区的直接控制。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广西土司地区的墟市贸易渐趋繁荣,粮食、禽畜山货、药材和手工业产品都成为贸易对象。同时,区域间商贸活动日渐增多,外地商人尤其是广东地区的商人纷纷进入广西土司地区建立会馆。

    ——改编自崔继来《改土归流与清代广西土司社会》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西土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朝在广西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及其影响。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初,恭亲王奕诉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有意于北京设立外语学校,挑选八旗幼童“俾资学习”。次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

    ——据焦海燕等《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与诸西学教育》

    材料二

    1879年京师同文馆注册在读学生共计163人,各科攻读人数如下

    科目

    英语

    法语

    俄语

    德语

    算学

    天文学

    格致

    万国公法

    化学

    生理学

    攻读人数

    38

    25

    15

    10

    33

    6

    7

    9

    12

    8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同文馆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同文馆课程设计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