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
1. 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谷时,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大胆预言中国必将是继苏联之后的“下一个”政治溃败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崩溃论”再度粉墨登场。以下论据能有力驳斥上述论断的是( )
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
③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 电视剧《觉醒年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该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成立( )①意味着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有了主心骨
②实现了对各民主党派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③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④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 如果请你参与以“新中国的成立”为主题的微电影拍摄,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你重点描述的内容可能有( )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③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土地改革
④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故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 1917年11月7日,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③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④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 抗疫战场,一句“党员先上”;默默奉献后,一句“我是党员,我要什么奖”…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直击人们心灵,彰显了共产党员忘我奉献的崇高信念,凸显了共产党员无畏担当的鲜明品格。这启示共产党人要( )①不断砥砺自我,努力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②不忘初心使命,在实践中践行服务群众理念
③具有奉献精神,将自身特殊利益融入到人民利益之中
④发挥模范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①推翻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④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 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是( )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党的建设 D、发展军事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 )A、“四个全面” B、“四个自信” C、“五位一体” D、新“两步走战略”9.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论断是基于改革开放( )①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②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③永远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全面拨乱反正。此次全会( )①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③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决定性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后,某校高二学生准备开展主题为“奋进新时代,展望2035”的演讲活动。下列材料中,符合演讲主题的是( )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实现了共同富裕
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③经济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④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建成社会主义现化化强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3.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表现在( )①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明确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行相应的部署
③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④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 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封建社会,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表现为( )①罢工、游行示威等 ②抗租抗税运动
③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④ 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如何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中正确的是( )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学习外国经验
②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方针路线
③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新的理论
④各国政治制度模式应该固定不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③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不可调和
④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图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行 B、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 D、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8. 关于新时代,下列同学理解正确的是( )①张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之一
②孙旭飞: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③王小雅: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时代
④刘强军:新时代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等富裕的时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9. 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是中国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遗址区发现了石制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与刮削器等。从这些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推断出当时万寿岩所处的历史时期(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属于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
③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④人类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 芦柴棒,是夏衍的作品《包身工》中的一人物形象,形容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她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每天劳作,却永远吃不饱,穿不暖。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有( )①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
③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发生
④资本主义劳动雇用关系的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 中共“十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 D、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2.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有( )①农耕、畜牧的发明
②文字的发明
③定居生活的实现
④国家的产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3.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反面的经验总结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所提供的成功经验
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 ____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A、殖民地社会的建立 B、封建主义社会的建立 C、殖民地丧失部分主权 D、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5. 做好政府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的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全部指导思想、全部理论和实践成果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的正式确立体现在( )A、“共同纲领”颁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2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许多方面都是具有开创性、原创性的。这种开创性、原创性,打破了惯常的视野局限、思维局限与理论局限,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揭示,又有关于当今时代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由此可见(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品质的典范
②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③系统性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形式,新理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28.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两个条件是( )A、奴隶贸易和圈地运动 B、劳动价值和剩余劳动价值 C、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和大量资本 D、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29. 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既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它们相互交织,既复杂又尖锐。下列矛盾中属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是( )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③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④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0.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的鲜明主题是( )A、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三步走”发展战略 C、改革开放 D、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由此,中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却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1)、结合材料,说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是如何确立的。(2)、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本质。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结合材料,运用“阶级社会的演进”的相关知识总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异同,并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二 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 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2)、 简要描述材料二反映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