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鹤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对中国来说,1840年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这一年,英国政府以清政府禁止鸦片为由,挑起了战争。该战争( )
    A、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B、导致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C、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2. 1757年,乾隆皇帝把欧洲对华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处,欧洲商人在中国政府的严密监管下进行商业活动。这种状况被打破,始于清政府被迫签订(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3. 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多年来,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政府没有任何动静。这反映出当时( )
    A、欧美急于扩大侵华权益 B、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清政府近代外交意识淡薄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4. 题4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某一条约内容时的摘录表,该条约的影响是( )

    1.开天津为商埠

    2.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题4表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 B、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有识之士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 D、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5. 太平天国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主张是( )
    A、政治平等 B、财富平均 C、思想自由 D、民族独立
  • 6.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发展资本主义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行男女平等
  • 7. 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C、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 D、《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 8. 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瓜分狂潮 B、边疆危机 C、救亡图存 D、开眼看世界
  • 9. 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此次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为研究经远舰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档案文书
  •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在近代曾被列强割占。下列与割占台湾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11. 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以下属于维新变法运动理论依据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C、“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12. 了解历史事件,需要掌握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题12图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几个要素,据此可知,该事件是( )

    时间:1898年

    人物:康有为

    影响: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题12图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百日维新 D、洋务运动
  • 13. 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1899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 )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14. 近代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为使馆大街,台基厂街被改名为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被改名为克林德街等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5. 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6. 小刘同学代表学习小组在复习课上做汇报展示,题16表是组内成员准备的相关材料。据此判断,他汇报的主题是( )

    书籍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地图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条约

    《辛丑条约》

    题16表

    A、国家道路的探索 B、北洋水师的兴衰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民主思想的传播
  • 17. 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 18.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平均分配土地 D、驱赶外来侵略者
  • 19.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 2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符合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 B、促进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21. 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发展迅速 B、基础广泛 C、结束帝制 D、取得成功
  • 22.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成立的政府是( )
    A、中国同盟会 B、北洋政府 C、南京临时政府 D、湖北军政府
  • 23. 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
    A、电视剧《辛亥革命》 B、话剧《裂变·1911》 C、研究著作《辛亥:摇晃的中国》 D、志士手稿《辛亥首义补述》
  • 24. 1915年,某列强向袁世凯提出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该列强是( )
    A、日本 B、俄国 C、英国 D、德国
  • 25.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强大武力作为后盾 B、违背社会进步潮流 C、失去帝国主义的支持 D、民主革命派的反对
  • 26.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 27.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 )
    A、戊戌变法失败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新文化运动开始 D、中国共产党成立
  • 28.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体现的新文化运动主张是( )
    A、提倡民主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科学 D、提倡新文学
  • 29.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他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无可取”的。据此可知,陈独秀( )
    A、辩证看待儒家学说 B、学术态度比较偏 C、注重捍卫传统文化 D、号召民众追求人权
  • 30.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B、对文学革命认知的程度 C、政府推行改革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图1 虎门销烟

    图2 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

    图3 《义和团库坊大捷》布面油画

    材料三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发表于《时务报》,他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炮口的逼迫下”指的是哪一战争?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
    (2)、(2)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时务报》宣传的政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社会背景。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两个重大史实,实证中国农民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
    (2)、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

    辛亥革命民国取代帝国,诚然来的过于急骤,无论从思想上、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但却是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相沿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一所列条文出自中国近代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并指出其历史地位。

    (1)、材料一所列条文出自中国近代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并指出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与方向”的角度,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新文化运动在现代化道路上又有什么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