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红楼梦》明确强调以“我半世亲睹亲闻”的“一段陈迹故事”为创作素材,开卷即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日‘甄士隐’云云。”又云:“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挎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因此,《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强烈真实性的作品……同时,《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曹雪芹深受传统文化的哺育是分不开。受传统文化哺育的曹雪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个小说家,而且工于诗画。他熟练掌握了含蓄的手法,并将含蓄的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并使之别具特色。含蓄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红楼梦》具有伟大艺术力量的重要因素。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表现,无外乎三种。一是从内容上说的,含义深隐,“意在言外”。《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历来看法分歧最大。鲁迅说过:“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两百多年来,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们争论不休,意见不一。这就是《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反映……概括地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二是从细节上说的,暗示情节,充满蕴意。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如《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写秦可卿死后消息传出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而“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并“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于是置买棺材,捐龙禁尉,请凤姐料理丧事,可贾珍的父亲贾敬在城外庙中不肯回来。贾珍的妻子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诸事不理。最出奇的是中间只字未提死者的丈夫贾蓉,而且在贾珍为秦氏觅得棺木时补上一句:“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参照焦大所骂言语,个中奥妙已是十分明显的了。作者不用文字直接描绘,而是用细节暗示,含蓄有致地反映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事实,耐人寻味。三是从手法上说的,采用含蓄手法,不用语句直言,而寄托于形象,“弦外音,味外味”。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悼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实际上它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它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这篇诔文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由于《红楼梦》具有含蓄的艺术风格,因此“脂评”一再强调:“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看官闭目熟思,方知趣味。”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这个接受过程又是个主动过程,读者不仅调动自己的视、听器官进行感性的直观活动,而且调动整个心灵去探求与把握作品的内在精神、深邃意蕴,并结合自身对作品进行品读。含蓄的手法,能造成一种深厚的意蕴,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参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含蓄还能进一步激活读者的接受活动,给读者留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造的无限空间。掌握了方法之后,读者是越读越有味,读了还想读。因为诱导读者去体味出来的意蕴要比作者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要丰富、有效得多。“细按”“熟思”的读者,每读一次都可在心领神会之际获得新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怕就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来。

    (摘编自李邵梅《言在此而意在彼一<红楼梦〉含蓄艺术风格浅析》,有删改)

    材料二:

    读《红楼梦》当然不能离开其文本,但《红楼梦》的文本是中华古典文化的巅峰结晶,并且极其独特,对其解读不能图省事,走捷径,西方的古典、现代、后现代文论固然可以引为借鉴,如王国维借叔本华的理论来抒发自己读《红楼梦》的审美感受,颇能启人,但终究还是给人附会之感;中国以往的文论,当然更可以用来作为解读《红楼梦》的工具,脂砚斋批书,就使用频仍,但因为曹雪芹的笔力有超越他以前全部中国文化的性质,因此以这些工具来衡量,往往也力不从心;这就说明,要解读《红楼梦》,到头来还是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这部伟著的时代背景,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文化习尚,这也就必须攻史。举例来说,不通史,怎么能读懂“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以及“双悬日月照乾坤”这些文本字句的深刻内涵?而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往往是“胜利者写的”,比如雍正在与其十几个兄弟争斗王位的斗争中终于胜出,那么,他就要改写甚至删削康熙时的大量记载,乾隆虽是和平顺利地继承了王位,他本人甫上台也很注意实行皇族亲睦的怀柔政策,但没想到权力斗争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再怎么不愿出事,也还是发生了“弘皙逆案”,乾隆果断麻利地处理了这一政治危机,他胜利了,于是,他采取了销毁相关记载的“留白”史笔,今人要弄清那时的真情实况,这对研究《红楼梦》文本至关重要,曹雪芹家族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正是这个时期,《红楼梦》中贾府的大悲剧展开的时代背景也正是此前此后——还历史真面目,“补白”,不搜集资料,作细致研究,那怎么能有成果?

    (摘编自刘心武《满弓射鹄志锐坚一读周汝昌先生<红楼家世〉有感》,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既有客观的时代因素,也有个人遭遇的主观因素。 B、含蓄手法的运用,使得《红楼梦》具有独特的艺术吸引力,也是《红楼梦》具有伟大艺术力量的重要原因。 C、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结合自身实际,调动心灵去探求和把握作品内在精神及深邃意蕴的过程。 D、《红楼梦》让人屡读不厌,主要是因为它“像一个浩瀚的海洋”,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东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红楼梦》里的所有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所以很多人认识不清,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争论不休,意见不一。 B、含蓄的手法,能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参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而作者直接用文字表达则没有这种效果。 C、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西方的一些文论可以作为借鉴,并且也有借鉴的先例,这种借鉴能够给人启发,作者肯定了这种借鉴。 D、在刘心武看来,《红楼梦》研究要有成果,必须结合其时代背景。搜集资料,细致研究,还原历史原貌极为重要。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含蓄风格表现”的范畴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写作于清代大兴文字狱之时,“一字相牵,百口莫辩,一人获罪,九族株连”,写《红楼梦》只能含蓄。 B、《红楼梦》第十六回中,作者还借赵嬤嬤之口,把江南甄家几次大规模的接驾讥之为“虚热闹”,体现了对君权的批判。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原因,从贾政不满意宝玉会见贾雨村时的态度以及宝玉与琪官的交往给贾政招来政治纠纷中可以看出端倪。 D、《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应贾政之命,吊林四娘而作的《姽婳词》,借歌颂林四娘的英勇来讥斥满朝的君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要解读《红楼梦》为什么“到头来还是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这部伟著的时代背景”?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

    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从未有过的肃穆从未有过的痛彻心肺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

    就在司令精心策划的这场战役打响之前,也是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注】的士兵:他们稚嫩的脸庞,尚未完成农家子弟到军人的蜕变;新发的军服穿在身上,似乎还不大协调不大熨帖;他们挎在肩头的步枪,总让司令看出扛着犁杖的架势;他们跑步的姿势,明显存留着在雪地里莽原上追撵觅食野兔的野性……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

    “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他从愤怒、悲怆还有自愧的混乱心境里重新挺立起来。他默默地解开腰里扎着的皮带,再一个一个解开纽扣,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突然,他停下手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

    当时给新兵团作完讲演之后,司令走下讲台,绕过讲桌,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他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问:“哪个县的?”那士兵抖抖身子挺挺肩膀,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眨了眨眼:“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之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哪!咱们西北军的杨军长,我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了,现在不光咱陕西人,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在清廷大堂上扯住皇帝的龙袍,不许退堂不准离朝,非要皇帝答应不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会场顿时一片肃然。

    “你们知道不知道蒲城为啥出忠臣?”司令问,顿了顿,便自解奥秘,“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起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会场一片嘘叹。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爷呢?”

    “俺爷听俺爸的主意。”

    “这不是颠倒了礼教吗?”

    “俺爷说俺爸主意正。”

    “你婆呢?婆跟孙子比儿子还亲嘛!”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听听。”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

    “啥高?

    山高,

    没有娃的心高。

    啥远?

    海远,

    没有娃的脚远。

    啥宽?

    地宽,

    没有娃的眼宽。

    啥大?

    天大,

    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情绪激昂,高扬手臂拍起手来,士兵们更热烈地鼓掌。司令说:“咱们关中及至整个陕西人,自己都说自己是‘冷娃’,什么‘关中冷娃’‘陕西冷娃’。关中娃,陕西娃,何止一个‘冷’字哇!听见这个蒲城小老乡唱的他婆教给他的口曲儿了吗?心——高,脚——远,眼——宽,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司令亲昵地抚着小乡党的后脖颈:“你叫啥名字?”

    “三娃。”

    “哪个三字?”

    “一二三的三字。”

    “改成‘山’吧。”

    “好。”

    “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

    “山娃记下了。”

    ……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他的两侧和身后,端坐着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等三人在内的八十八人组成的受降团。

    冈部直三郎跪倒在受降官孙蔚如的面前。他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 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或被他改为山娃的那一杆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的尖矛,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唱的口曲儿。他想对跪倒着的战败之将说,你知道我带的兵娃们的心有多高胆有多大吗!

    (有删改)

    【注】乡党:老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3)、此文中战士没有姓氏,呼之以“娃”:由“三娃”而“山娃”。试分析这样设定人物称呼的好处。
    (4)、下面二个片段都是对战士牺牲后的描写,其写法不同,读者阅读的情感体验也各异,试加以比较分析。

    《百合花》: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娃的兵娃的胆》: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纯仁为政

    纯仁字尧夫,仲淹没,始出仕。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 , 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时旱久不 , 纯仁籍境内贾舟谕之曰:“民将无食,尔所贩五谷,贮之佛寺,候阙时吾为籴之。”众贾从命,所蓄十数万斛。至春,诸县皆饥,独境内民不知也。

    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 , 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纯仁:范纯仁,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②宿卫:古时指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的人。③劾治:审查治罪,推究、审问。④贾舟:商船。贾,商人。⑤籴(dí):买进粮食。⑥斛(hú):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⑦戢:止,止息。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仁捕一人/杖之 B、白其事/于上 C、所蓄/十数万斛 D、尽呼/至庭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隶 

    ②雨

    ③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②至春,诸县皆饥,独境内民不知也。

    (4)、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对范纯仁的评价。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 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 , 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 ①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②相当:相遇,相逢。③反:通“返”。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 B、“田中有转蓬”四句中,诗人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 C、“奈何此征夫”六句中,诗人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概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 D、本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激昂的特色,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2)、“奈何此征夫”至“何时反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篇》中,荀子以设喻引出“”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2)、辛弃疾在北固亭上凭高望远,面对锦绣江山,不由得遥想和缅怀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下了表现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千古名句“”。
    (3)、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

六、选择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弹丸之地,竟同时有秦驿道、水道、铁路、国道、高速公路错落呈现。这张巨大的五线谱上,不同的运输工具、不同的声音震波,变成了一道潆洄于高岭大峡间的交通变奏曲。这,就是“滇川门户”石门关。

    石门关地处云贵高原北端的盐津县豆沙关镇,四周山川险阻,处处千仞绝壁、深涧高壑,自古交通不便,即便今天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去那里也不是一件容易事。2020年6月底,我带家人自驾去石门关游玩。沿线G85高速公路,在冷水溪一带有20多公里的长下坡,路窄,弯道多,隔几公里就可见路边修有自救坡道,这跟我在许多地方看到的高速公路很不一样,甚至让我疑心这根本不是高速路。很难想象,古人要走这条路从四川进入云南,有多么艰难。

    站在关口向南眺望,蓝天悠远,大地苍茫,阵阵鹞鹰飞过关楼上空。今天,古驿道早已失去交通功能,但其他的水道陆路还在使用,时时有舟船、汽车、火车经过这里……河面白鹤掠过,天上雀鸟欢叫,形胜之地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交通走廊。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字。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猛烈的咳嗽。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从比喻的相似性角度作简要分析。
    (3)、若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其他水道陆路上车船依旧川流不息,时而舟船横渡,时而汽车疾驰,时而火车轰鸣……”与原句相比,哪句表达效果更好呢?为什么?

七、语言表达

  • 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自己的灿烂辉煌文化,古代常称为“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 , 笔耕不辍, 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