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适应性训练(四)文综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2. 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3.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4. 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5. 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6. 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7. 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8. 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到,“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A、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B、列强试图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D、列强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9. 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10.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11.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12. 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权设计有明显的缺陷: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重大决定有同意权,对政府首脑有弹劾权,行政方面却无相应的对于国会的解散权;行政上府、院并立,而总统职位并未虚置,造成既非总统制,也非内阁制,导致府、院并列;民初颁布的《都督府暂行条例草案》直接赋予陆军总长及参谋总长以军政军令大权,导致统帅权归属一分为二,大总统对于军队的统帅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引发府、院矛盾,为军人干预政治提供机会和条件。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偏重中央政制层面的立法与行政分权,基本回避了地方制度问题。《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强化总统权力,体现出集权中央的倾向,暂时解决了独立各省事实上的分权自治的问题。衣世凯死后,地方分权趋势愈加明显。1920年代,地方自治运动高涨,一些地方开始自订宪法。在此背景下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在强调“统一”的前提下,又做出了联邦制的实际规定。先后制定颁布的几个根本法均未能妥善处置国体问题,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根本法的制度规范,国家权势重心无法形成。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天宏《军阀形象与军阀政治症结》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年立法在分权设计上存在的重大缺陷。(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期的立法缺陷进行简要评价。14. 【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某学者指出,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即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
说明:
螺旋推进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和有力,历史偶然性使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左右摇摆,上下波动,但在总体上不能使它离开前进的方向。
筛选进化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历史出现多种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其中每一条道路都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总是最优化的发展道路,它也可能是一种劣势选择,选择的是发展缓慢而又艰难的道路。
几率优选型的特点是:反映的历史必然性是丛状的,数量比较多,又没有在内力上占优势的,所以其选择主要决定于历史的偶然性。在这种类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其发展的方向是不明朗的,常常会因为某个突发的事件,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摘编自何成刚《论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列举至少四个与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指出这些史实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