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议论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09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
君子知“怕”
游宇明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没在家的时候,他从不让洗衣机、电饭煲等工作,也不给手机充电,怕引发电气火灾;晚上睡觉一定要关掉煤气,怕煤气发生泄漏;出远门,则会锁好家里全部的门窗,怕小偷进门;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怕出现交通意外;与异性交往,玩笑倒是开过,但带色的绝对没有,在他看来,开玩笑惹人翻脸是最没面子的事。
②后来,朋友做到了一个地级市的国土局长,也还是秉承了“怕”的风格:该办的手续他会嘱咐下属及时办理,他担心当事人多跑路;不该批的条子,他坚决顶着,他害怕被上级部门点名批评,更害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③对朋友的“怕”,坊间议论不一,有人说他老实、可靠、守规矩,是个好人;有人说他迂腐、呆板,是个傻蛋。我倒是非常赞赏他。我觉得,朋友的为人处世始终贯串着一个概念:敬畏。
④人应该知“怕”。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赐予的命运;大人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自然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种种看法。孔圣人主张应该畏(怕)的那些东西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讨论,但他主张人要知所敬畏,则是对的。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会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应该“怕”规则,就是要敬重社会基本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一个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甚至可能会葬送自己的一生。
⑤一个人要学会知“怕”,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许多民族、国家都出现过苦难、挫折,这些苦难、挫折曾经使那里的人们深受其害,也极大地打断了这些民族、国家的文明进程。有的社会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挫折毫不上心;有的社会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产量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柏林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性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像在提醒人们历史并未走远。不远处的利菲河上,停泊着“邓布鲁蒂号”帆船,原船1845年建造于魁北克,大饥荒时曾运送大量饥民到新大陆。2001年由肯尼迪基金会出资,按照19世纪的原貌复制了该船,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港内,供游人参观。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还设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与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奔涌。生活是公正的,不知“怕”的社会,经常有各种恐怖的非常事件出现;而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那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则一次次远离它们。
⑥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君子;一个国家、民族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设计各种社会规则,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概括文章①、②两段的主要内容。(2)、第④段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一个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第⑤段是从什么层面上来说的?意在阐述一个什么道理?(4)、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①至③段列举朋友的例子,意在提出“人该不该知‘怕’”的论题。 B、作者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也应该有所“怕”——一“怕”道德,二“怕”规则,这和孔子所主张的“三畏”是一致的。 C、第⑥段在结构上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的作用。 D、文章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一个人要学会知‘怕’,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2. 阅读理解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于每个人不是均等的。会管理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很多时间。要多出很多时间,就需将一份时间暗暗重叠使用多次。被重叠的时间就是时间本身之外的“暗时间”。我们花在走路、坐车、吃饭、逛街上的时间都可以创造暗时间,因为我们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②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暗时间达人都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喜欢在午饭后散步,他的口袋里总是带着铅笔和几张五线谱,以便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毛姆经常一边泡澡,一边想文章的开头。他们将需完成的事常驻其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所以,在生活时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件事,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
③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浸入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同学们在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花10分钟听完后,如果想恢复到10分钟前看书的状态,就需要时间去激活记忆。假如你热身的状态需要15分钟,那么你听闲谈的时间实际就是25分钟了。这15分钟思维切换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时,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被激活了,这种忘记时间的“沉浸”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按照实际投入时间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计算,心流时间能将时间效率最大化。省去思维切换时间创造大块时间,让心流时间在大块时间里持续流动,就会赢得暗时间。
⑤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件一直想不通的事情,某一天突然就想明白了。那是因为表层意识没思考这个问题,但潜意识还保持其“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让你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得出答案了。灵感缪斯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心心念念必有回响。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把时间利用了,灵感趁着暗时间喷薄而出。
⑥管理好暗时间,就能像八爪鱼一样,能同时推进多项任务,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多,成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选文从哪些方面论述赢得“暗时间”的方法?(3)、结合选文和两则链接材料,判断两个材料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并陈述理由。【链接材料】
材料一: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一位勤奋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她的家务劳动很繁重。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刻记录下来。
材料二:司马光在他的书房中准备了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光滑浑圆,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久或太熟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
(4)、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是如何利用“暗时间”的?3. 论述类文本阅读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②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③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找得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写汉字, 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 “i ” 的点、“t ”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 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1)、对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B做人要勤,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
C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D“缓”就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
(2)、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正反两方面论证,告诉我们: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B第②段例举出读书人动手能力差的坏习惯,从正面论证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C第④至⑦段分别阐述了“勤”“谨”“和”“缓”的涵义并加以佐证。
D第⑦段举出了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的故事,从正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句子通过阐述“勤谨和缓”的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点明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明了中心论点。
B这个句子通过阐述“缓”这种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总结了上文,也与题目"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C这个句子通过阐述“缓”这种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从而间接点明“勤谨和缓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这一中心论点。
D这个句子通过阐述“勤谨和缓”的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点明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明了“勤谨和缓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这一中心论点。
4.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安于低调是自信
①当今社会, 一个人似乎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 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 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高调的人往往离不开高 调,像吸烟饮酒愈好愈降不下来,降下来就难受。可是媒体和网络都是“一过性”的,滚动式 的,喜新厌旧的。任何人都很难总站在高音区里边,所以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
②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③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 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 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得毫无隐私;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 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④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⑤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需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低调谁知道?谁去买?然而 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 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但商业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
⑥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 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自己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市场称霸的社 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 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 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⑦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褶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 所 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痛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 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⑧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1)、下列对有关生活中的“高调”“低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调不仅让人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 会使人上瘾。 B、想要持续高调,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行。 C、低调的人因为没有人关注、认识而只得去做自己的事。 D、低调的人不喜欢被曝光,他们选择了与高调的人不同的活法。(2)、下列对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商业文化必需高调。 B、高调的商业文化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不求持久的魅力,所以无惧“泡沫”。 C、低调的纯文化确信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放弃追求外在的大红大紫。 D、作家是低调的,他们心甘情愿地在低调里创造出思想低调的文化作品。(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低调”持怎样的观点态度。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 B、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C、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 D、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2)、第③自然段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怎么进行论证的?概述论证思路正确的一项。( )A、接着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最后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 B、接着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 C、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 D、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3)、鲁迅认为运动会上哪两类人是可敬的?他将之比作“中国将来的脊梁”,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