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
-
1. 古诗默写(1)、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
, 。
(2)、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以夸张手法写日月,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3)、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咏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春天像小姑娘,huā zhī zhāo zhǎn的,笑着,走着。(2)、水声在wū yán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3)、母亲xìn fú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4)、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 hùn wéi yī tán。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贼出手非常快,动作干净利落 , 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B、这个难题困扰得他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C、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D、每天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她心里想:让儿子多睡一会儿,不要惊醒他。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计到2024年,我国高铁开通的总里程将超过五万公里以上。(删掉“以上”) B、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答题的错误率,跟以前相比降低了一倍。(将“降低”改为“减少”) C、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册掉“随着”) D、近一两个月来,我县开始严惩无证开摩托车、开摩托车无带头盔、开无牌摩托车。(在“开无牌摩托车”后加“的行为”)5. 学校文学社团“绿叶”决定举办一场“读名著、谈感受”研讨会,请你完成下面任务。(1)、下面是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四个理由。(每点不超过6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
②
③
④
(2)、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是一位粗俗愚昧又淳朴善良的,卑微无知而又充满人性光辉农村妇女形象。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合适选项,使名著内容和长妈妈性格相符。特点:热忱善良,关爱孩子。
名著内容:①
特点:迷信,对生活有美好希望。
名著内容:②
A“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得,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B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C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的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3)、仿照下面示例,请你结合《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内容,仿写句子。示例:一本反复添改的讲义,是高扬藤野先生敬业精神的旗帜,那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鞭策着“我”去顽强战斗。
二、阅读
-
6.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下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词⑴太丘舍去( )
⑵尊君在不( )
⑶下车引之( )
⑷元方入门不顾( )
(2)、指出上文中“尊君”“家君”的意思⑴尊君:
⑵家君:
(3)、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7. 阅读《道旁苦李》,回答下题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对“人问之”的“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相当于“的” B、指代王戎 C、指代诸小儿 D、指代李子(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两条)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 诸 儿 竞 走 取 之 唯 戎 不 动。
(3)、文中特别点出王戎“七岁”的原因是( )A、只有七岁的人才爱玩 B、事情发生在七岁的时候 C、突出年纪小爱动脑筋 D、突出年纪小天真可爱(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盲目跟从。 B、听从智者的见解是明智的。 C、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 D、根据观察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可以少走弯路。8. 阅读《济南的冬天》,回答下题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目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文段中两个加点的“它们”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2)、请结合划线句中“晒”“睡”“醒”等词,赏析文中划线句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3)、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换成“覆盖”好不好?谈谈理由。(4)、结合想象,你认为文段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简述理由。9. 阅读《擀面杖的故事》,回答下题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来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求”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总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二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他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年轻的镇长是父亲的朋友)说了买擀面杖的企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她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她告诉我们,她丈夫上山割山韭菜去了,大闺女正在地里侍弄大棚菜。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妇女听了我的话,立刻又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帐记在他的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看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镇长便将擀面杖交与父亲。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翻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擀面杖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又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性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了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她的音量仍未降低,四周无人是她的对手。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了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么。我父亲不等这女性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谁知这女性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地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枣木的,梨木的,菜木的,杜木的,槟子木的……还有罕见的铁木。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它们是北方妇女祖祖辈辈赖以维持生计的可靠工具。正如同父亲收藏的那些铁匠打制出的笨锁和鱼刀,那些造型自由简朴的民窑粗瓷,在它们身上同样有劳动着的男人的智慧和匠心。每一根擀面杖,每一把铁锁,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1)、村民“抬价”和那家母女“讨还擀面杖”等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几个具体数据:“求”擀面杖花了5个小时,而画速写只用了20分钟;花费近200元人民币买一根擀面杖。使用这些数据有什么用意?(3)、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加以概括。三、作文
-
10. 写作。
题目:我们是一家人
要求:①写真写新,言之有物;
②书写认真;
③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