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五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三学月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以下观点能够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③“世儒不察,以工商末,妄议抑之”
④“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B、皇位世袭,传世万代 C、借助神权,助力王权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去过考试合格可以做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5. 《全唐诗》云:“浪没货鱼市,帆高卖酒楼”、“扬州喧喧卖药市,浮俗无由识仙子”、“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漠漠尘”。上述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唐代( )A、坊市界限打破 B、草市普遍出现 C、商税收入增加 D、专业市场形成6. 赋税制度是古代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关于魏晋时期的租调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 B、按户征收粮或绢帛 C、保证了农民充足的劳动生产时间 D、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7. 刘禹锡曾提出“然则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浸息;佛以大慈救诸苦,广起因业,故劫浊而益尊”的观点。北宋僧人祈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出(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佛教与儒学大同小异 C、佛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8. “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9. 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南方人聪明 B、政治中心南迁 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10. 明代内阁首辅享有“封还执奏”之权,即可对天子政令提出异议,或拒绝拟诏,或 予以驳回。明代内阁首辅共有 41 人,行使过“封还执奏”之权的首辅有 16 人,“封还执奏”被内阁首辅视为一种常态性的权力。这说明( )A、专制权力渐趋衰弱 B、君臣矛盾日益加剧 C、首辅凌驾六部之上 D、君主意志受到制约11. 罗尔纲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水浒传》应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前部分成书于元末明初,后部分成书于明中叶。有此判断的原因之一,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由“替天行道救生民”转变为“替天行道存忠义”。由此可知( )A、史家对史料的解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B、只有大量考证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C、理性判断与解释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 D、历史研究的深入唯有依赖丰富的史料12. 1861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舰队司令何伯命令舰长宾汉照会太平天国,并提出凡是挂有英国国旗船只,“得自由航行江上,不受检查及任何其他侵扰”等四项严重损害太平天国主权的不合理要求。太平天国领导人逐条驳斥并全部拒绝。这体现了太平天国(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B、维护国家独立的坚定立场 C、抵抗侵略保卫政权的努力 D、坚定反帝反封的政治目标13. 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学的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甲方同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发,认为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乙方同学: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A、甲方符合 B、甲乙双方都符合 C、乙方符合 D、甲乙双方都不符合14. 1924年,上海一宗族修改族会章程,规定族人在族会中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分、年龄等因素决定。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辛亥革命共和观念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C、马克思主义为正统思想 D、国共合作北伐胜利进军15.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由良田起程,至郴州,一路民众欢迎,鞭爆劈拍之声,不绝于耳。出村远道恭候,该地农民协会,组织尤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当推湖南第一,而军人尚在梦中,可胜太息。”据此判断,该日记应写于(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
——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
材料二 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蕃学,曰汉学。”1039年,西夏又增设尚书省,以尚书令“总理庶务”,改宋24司为16司,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行政管理体系。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17. 中国古代王朝十分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客观上具备了解决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但却不是一个拘谨的儒生,而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这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必然促使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采取反击匈奴、巩固开发西北边疆的积极政策。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的历史贡献是独特的,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空前“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18世纪中国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开发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18.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 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2)、 根据材料归纳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19. 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对西方人及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A对外国人的称呼变化
B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时间
称呼
时间
文件
称呼
鸦片战争之前
“夷”
晚明
《职方外纪》
“以西把尼(西班牙)东北为拂郎察(法国)。”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初期
“鬼子”
晚清
《圆明园失宝叹》
将法国与俄罗斯分别称为“佛狼西”与“罗刹国”
民国初年和新中国初期
“外国佬”
1901年
《过渡时代论》
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 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 方舟联队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 攘臂冯河而渡者,其美利坚、匈牙利耶?”
改革开放后
“老外”;信息时代网称“歪果仁”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炼材料中关于“中国对西方人称呼的变化”或“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A类或B类材料展开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