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周礼》载,太宰居辅弼天子的要职,主持监察。监察事务实际由小宰主持。该系统中的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也兼有监察的职权。材料表明西周( )A、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 B、监察体系已基本完善 C、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 D、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2.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3.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削弱王国势力 D、削夺武将军权4. 如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5. “王与马,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模式。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甚至出现了“朝权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体混乱 B、君主专制加强 C、东晋士族专权 D、宗室争夺权力6. 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人唐的桥头堡,是兴胡麇集之所,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如吐鲁番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国家版图已基本奠定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7.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地区间发展存在一定不平衡8. 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A、士族制度逐渐衰落 B、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 C、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D、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9.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的统治者分别创制并实施“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A、全面汉化 B、胡汉交融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10. 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B、地方一级的决策机构 C、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D、掌管宫廷管理权11. 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12.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3. 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14. 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和买办占很大比例。这些投资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占比18.3%的商人,也往往有某种“官府背景”,称为“绅商”,“常表面供职于官府,而里面则经营商务也。”这从侧面说明( )A、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 B、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C、近代企业垄断性质明显 D、民族企业竞争机制完善15.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967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国民革命的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土地革命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寇准(961-1023年),19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就显示出才干,在地方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不久,因刚正直谏的品性为宋太宗所器重。后来寇准被任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两度入相。寇准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史书记载,寇准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听下去,起身要离开,寇准竟然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听其陈述。宋太宗曾对左右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宋代以后出现了以寇准为主角的杨家将系列小说以及涉及寇准的《清官册》和《寇准背靴》等戏曲,并得到广泛传播,使寇准的形象不断丰富和美化
——摘编自胡世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寇准形象》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寇准能够受到宋太宗器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寇准形象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
——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
——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2)、据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也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和广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封建专制主又统治制度的没落与腐朽,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与西方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为时代主导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为其演进标志。在我们看来,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观念形态的变异或发展,看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几个阶梯,从其前后的延续和区别中把握思潮的总趋势可能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彭明、陈教《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上了解和学习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趋势和总特征。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