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名校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约4300—4000年。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C、开始出现水稻种植 D、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 2.  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别连接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合弓越多则弧度越小,强度越大,地位愈高。材料所述礼仪旨在维护( )
    A、君主专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内外服制
  • 3.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农业产量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经济也有明显的发展。导 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井田制度的瓦解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土地买卖的加剧 D、变法运动的开展
  • 4. 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针对礼乐崩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主张( )
    A、尊崇儒术,表章六经 B、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5.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官吏管理水平的提高
  • 6.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 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 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 7. 因连年战争,到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呈现出一派荒凉残破的景象:“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 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汉初君主服从人心思安的社会心理,采取( )
    A、郡国并行制 B、与民休息政策 C、抑制工商业者 D、尊崇儒术
  • 8.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下列表述属于西汉时期历史元素的是( )
    A、分封、文字狱、独尊儒术、《梦溪笔谈》 B、刺史、察举制、均输平准、《史记》 C、内阁、曲辕犁、三教并行、《禹贡地域图》 D、皇帝、半两钱、开元盛世、《神农本草经》
  • 9.  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南北政权对峙与竞争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南方丰富的人力资源 D、江南经济的开发
  • 10.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迁徙到边疆 B、西晋的史料记载缺乏客观 C、内迁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已经完成 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 11. 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 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 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 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12.  贞观五年(631)二月,官吏要调动府兵充当皇太子举行冠礼(成年礼)的仪仗队,当时正值春耕季节,唐太宗说:“农时最急,不可失也”,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这体现了唐太宗(    )
    A、开明务实的政治作风 B、戒奢从简的生活理念 C、轻徭薄赋的民本思想 D、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
  • 13.  唐朝中期,为应对统治危机,政府进行税制改革,“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一赋税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租调制
  • 14.  自古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东晋法显西行天竺取经 B、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C、空海携带佛经回到日本 D、日招提寺是建筑的杰作
  • 15.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
    A、佛教开始传入 B、佛道教广泛传播 C、儒学正统丧失 D、“三教合一”趋势
  • 16.  唐朝设立三司使一职,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 )
    A、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B、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分化事权皇权得到强化 D、导致冗官冗费现象产生
  • 17. 据史书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20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触及了权贵利益 C、改善了百姓处境 D、实现了富国强兵
  • 18. 辽人自称中华儿女,并不否认宋人也是中华儿女。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的“中国观”表明( )
    A、彻底突破了民族界限 B、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多元一体意识增强
  • 19. 元朝为修订历法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元政府选派14名天文学家到国内26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公元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并颁行于世。据此可知,《授时历》的颁行最主要得益于(    )
    A、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地理科学的逐渐普及 C、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D、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 20.  北宋中叶,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织了众多的“行会”,比如南方苏州地区的金银行会、扬州地区的渔业行会、北方范阳的布行、幽州的油行。材料可用于印证北宋时期(    )
    A、抑商政策的重大调整 B、南北经济的平衡发展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 21. 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该思想(   )
    A、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便于统治者控制百姓 C、体现个人对社会的担当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22.  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监察职能不断加强 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 23.  隆庆年间,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l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由此可见,当时( )
    A、明朝强化“海禁”政策 B、小农经济瓦解 C、明朝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D、对外贸易繁荣
  • 24.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 25.  如图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作的读书笔记。若再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 )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②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

    ③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A、冶铁技术和牛耕出现 B、江南地区改用短曲辕犁 C、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 D、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 26. 翻检17世纪中国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它最有可能是( )

    上篇: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

    中篇: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

    下篇:五金、佳兵、丹青、曲蘖、珠玉

    A、《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 C、《唐本草》 D、《千金方》
  • 27.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如:在1845年,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850年则为140万英镑。但始终未能达到英国人的预期,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英国获得在华设厂权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
  • 28. 论及近代某一思想,有学者指出:“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的新风尚,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指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C、君主立宪 D、三民主义
  • 29. 清末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 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 30.  1864年,李鸿章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运动 ( )
    A、完全采用官督商办 B、完全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C、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D、开始了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 31.  1895年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有识之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更深层次的思考”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扶清灭洋” C、“变法图存” D、“德先生”与“赛先生”
  • 32.  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进行宣传,如“神发怒,佛发愤,派我下山把法传……不用兵,不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揭帖的内容反映了(    )
    A、中外矛盾的尖锐化 B、阶级矛盾的复杂性 C、反帝思想的先进性 D、封建统治的腐朽性
  • 33.  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另外还有约400所高等专业学校。此时新式学堂大量出现的原因是(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民国创立 D、中共成立
  • 34.  辛亥革命后,中国男子的日常服装既有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有新式中山装与西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社会生活逐渐近代化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国人普遍接受西方文化
  • 35.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这里的“失败了”是指辛亥革命没有( )
    A、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制定民主宪法 C、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 D、废除封建帝制
  • 36.  1917年,陈独秀提出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由此可知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C、大力提倡民主科学 D、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 37.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 38. 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力量”的含义是指(   )
    A、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 B、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战略转移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 39. 毛泽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曾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下图这首诗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A、全国掀起“大革命”运动 B、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C、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40.  1933年至1934年,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致使军事斗争失利。为扭转局势,中国共产党( )
    A、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 B、组织战略转移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进行土地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采取郡国并行制度,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改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和教材

    材料二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行省的疆域划分上打破传统,重新整合,如:将四川汉中划入陕西行省管辖范围内,湖广行省管辖岭南、广西等区域。行省下的地方官员需要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受命于朝而后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难以形成割据的气候,被后世沿用。

    ——摘编自孟广纲《蒙古民族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景帝和汉武帝为解决王国威胁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 欧战爆发后,民族工业显露加速发展的步伐,其中棉纺织工业等轻工业发展尤其突出。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数量由35家增至63家,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由入超转为出超。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黔、贵、皖等地,或两三家。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民族工业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十分注重技术改造,如1934年创办的永利化学公司总技师、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需要他的祖国,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埋头苦干,试验十余年,创造了中国的“侯氏制碱工程”。这是亚洲人首次新法制碱成功。

    ——改编自许建平《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1930—1937)》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