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黑)

  • 1. “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段话反映了( )
    A、清朝官员贪污腐败 B、军民体质下降 C、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D、白银大量外流
  • 2. 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瑗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3. 1856年10月,英、法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下面关于这次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B、目的: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C、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4.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克制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段话陈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兴起背景 B、失败原因 C、发展历程 D、历史意义
  • 5. 李鸿章认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基于这一认识,李鸿章主张( )
    A、创办军事工业 B、发展铁路交通 C、创办近代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
  • 6.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面对外来入侵,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率领装备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这位钦差大臣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左宗棠
  • 7. 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从表格内容可知( )

    A、日本政治制度优于中国 B、日本海军实力强于中国 C、中国经济水平弱于日本 D、中日海军力量旗鼓相当
  • 8.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

    事漫画的杰作,从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现象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 9. 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此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广州起义
  • 10.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断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橫行……残风凄雨,流血遍地。”这是一场战争后的情景,据此判断,这场战争发

    生时间是在( )

    A、1840年 B、1856年 C、1894年 D、1900年
  • 1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发动金田起义 B、成立中国同盟会 C、创办《时务报》 D、建立新式海陆军
  • 12. 它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宣告统治中国268年的封建王朝,和有着2200年之久的中国封建帝制一道,将在革命风暴中走向终点。“它”是( )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 13.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者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材料描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内容 C、成果 D、影响
  • 14. 小明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整理了以下内容,据此判断他研究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5.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以上史实反映的是( )
    A、军阀割据 B、救亡图存 C、军队建设 D、国家统一
  • 16. 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
    A、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贡献 B、都重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受到了清朝政府的重用
  • 17.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开始觉悟,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当时追求的新思想是( )
    A、扶清灭洋 B、三民主义 C、尊孔复古 D、民主科学
  • 18. 周厚才的《温州港史》记载:1919年温州港进口的外国棉花比1918年减少34.1%,日本海带减少60.7%,日本布伞减少24.7%。摘记描述内容的是( )
    A、中日之间爆发战争,贸易受阻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C、五四爱国运动影响,抵制洋货 D、中国近代工业诞生,国货增多
  • 19. 从1922年初到1923年2月,香港、江西、河北和湖北等地相继爆发工人大罢工,形成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中共一大的召开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中共二大的召开
  • 20. 以下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0分,22题12分,23题13分,共35分 )

  • 21. 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的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变为一个近代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 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如果中国需要不断进口印度原棉,或鸦片在晚清时的中国竟毫无市场,那么“鸦片战争”也就不会爆发了。但在当时西方大力扩张、中国闭关自守的历史条件下,一场中外战争大概也势所难免。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颁布机构:中华民国参议院

    意义:肯定了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生产方式的变化】

    【革命力量的变化】

    材料三 五四运动后期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

    为工人。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新的革命力量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中“中外战争势所难免”的原因。此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与图1相比较,图2采用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新的革命力量”指什么?“新的革命力量”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怎样的准备?
    (4)、百年求索路漫漫,华夏逐梦踏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青少年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 22. 侵略与反侵略,寻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的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的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二 ① ;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涌现出无数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

    材料四 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帝国”注定最后被打垮的理由。
    (2)、请将材料中①的内容补充完整。材料中的条约,被清朝一些官员称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梦想。请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3)、上图是八年级(1)班同学编写中国近代反侵略英雄的手抄报,收集了三位人物图片,请你完成①②③空白处的简介。
    (4)、 材料中的“改良主义”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它们最终未能成功的共同原因。指出哪一理论的出现给中国提供了前进方向?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和启示。
  • 23. 某八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在观察强大对手(西方列强)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康:四夷交迫,分割存至,覆亡无日。

    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所谓变法者,须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皇帝同意其建议。

    ——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材料三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频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高中教材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对西方列强的认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什么运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主张和背景。
    (3)、材料三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分析引起人们思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 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5)、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提炼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