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12 古诗词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26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对《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另一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由“绿”字可以看出他是用字的高手,本诗中“护”和“送”字亦是。 B、从“茅檐长扫净无苔”中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是一个很勤劳的人,“花木成畦”又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 C、《书湖阴先生壁》(其一)是诗人非常牵挂他的朋友湖阴先生,因而特意写给湖阴先生的一封信,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D、诗歌后两句巧用拟人修辞手法,暗用典故,把山水化为了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人品格的高洁。
  • 2. 下列诗(词)句中描写春天景象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3. 下面诗(词)句中描写夏天夜晚景色的一项是( )
    A、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4. 下列诗句中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描写季节相同的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5. 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6.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没有表达出“愁”的情感?(  )
    A、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B、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C、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7. 刘方说话喜欢引用经典,在下列情境中,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转学去外地,刘方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老师的话语就像春雨一样,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田,刘方不禁说道:“老师的话,给我们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受。” C、刘方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刘方的同桌张海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刘方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要加油啊!”
  • 8. 和“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极为相似的一项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9. 山水田园诗起源于魏晋时期。下面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与作者不对应的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孟浩然 D、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杨万里
  • 10. 选择题
    (1)、总为浮云能蔽日,__________。(    )
    A、长安不见使人愁 B、晋代衣冠成古丘 C、镜中衰鬓已先斑
    (2)、为人臣,__________。(    )
    A、止于仁 B、止于敬 C、至于信
    (3)、流水如有意,__________。(    )
    A、暮禽相与还 B、落日满秋山 C、归来且闭关

二、填空题

  • 11. 根据提示补充内容。
    (1)、《草原》一文中借用草原特有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对草原一景一物的不舍和赞美蒙汉之间深情厚谊的句子是“。”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词中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乡村夏日夜景的句子“。”
    (3)、李纲在《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中表达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誓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的句子是“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 12. 填空。
    (1)、《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  ,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最能表现草原特点的四字词是  , 最能表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情谊的诗句是 
    (2)、《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者都写月夜的景色,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前者表达的是诗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 之情,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 之情。
    (3)、《过故人庄》中“”一句描写出乡村美丽的风光。
    (4)、《竹节人》以童年时的玩具——为线索,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     _竹节人、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自己偷偷玩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 
    (5)、我们可以用曹植的“忽如归。”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
  • 13.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1)、革命先烈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曹植的名句)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 , 不可以尺寸与人。
    (4)、 , 白雨跳珠乱入船。
    (5)、《狼牙山五壮士》按照“——痛歼敌人——引上绝路————”的顺序记叙,通过对人物群体和个体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 
    (6)、《回乡偶书》一诗中“。”用孩童的笑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慨。
  • 14. 根据所学知识填一填。
    (1)、 , 大渡桥横铁索寒。
    (2)、等闲识得东风面,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诗句“”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的意思相似。
    (4)、《回乡偶书》中写诗人回乡后与儿童极富生活情趣的问答场面的诗句是:
    (5)、《开国大典》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的领袖风采。
  • 15. 古诗中有美景。我们在诗中欣赏了“野旷天低树,”的空旷与幽远;体会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的奇特与欢快;感受了“ , 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之情;领略了毛主席笔下的“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无畏和乐观;感受了“ ,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天真欢快;还欣赏到了《过故人庄》中的“”美丽的山村风光。
  • 16.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 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 的美好品质。
    (2)、《狼牙山五壮士》整个事件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顶峰歼敌→
    (3)、那些为了解除国家危难而献身的英雄们不禁让我想到曹植所说的:
    (4)、《七律•长征》一诗中的”“写出了长征途中的两次重大战役: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 17. 我能根据语境填空。
    (1)、古诗中,同样是写景,但作者表达的心情各不相同。《宿建德江》一诗中,“”两句借江水等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心情。而《过故人庄》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把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惬意的心境融成一片。
    (2)、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 , 空气是 , 天空是 , 使我总想 ,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3)、如果要为狼牙山五壮士写颁奖词,请你引用一句最合适的名言:
    (4)、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本学期我们学过了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诗歌《》。联系课文内容,我认为“长征精神”具体指的是
  • 18. 填写诗句、名言、俗语。
    (1)、到山中访友,捡起一朵落花,我会低声吟诵:“。”在草虫的村落散步,倾听虫儿的演奏,我想吟咏:“。”
    (2)、鲁迅认为,中国要想进步,离不开民族精神,他说:“
    (3)、明明在院子里蹦上跳下,奶奶让他注意安全,他不听,结果摔破了鼻子。你会说:“
    (4)、看着天上飘落的鹅毛大雪,农民不禁喜笑颜开地说道:
  • 19. 诗文积累与鉴赏。
    (1)、《七律·长征》一诗中诗人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其中“万水”以为代表,“千山”以为代表。
    (2)、《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前者表现了诗人 , 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
    (3)、诗文中有情谊,《草原》中“ , 天涯碧草话斜阳!”赞美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古诗中有美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则描写了雨后西湖的美丽景色。
    (4)、狼牙山五壮士那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想到了曹植的名言:捐躯赴国难,
  • 20.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把下面的几童诗《树之歌》补充完整。

    春天的树,。夏天的树,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秋天的树,。冬天的树,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描写稻花、蛙声的句子是
    (3)、《过故人庄》中诗人与“故人”饮酒畅谈后,做的约定是
    (4)、儿童相见不相识,
    (5)、陆游是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虽然身处低位,却时刻不忘忧国忧民,真正做了
    (6)、《春日》一诗中,“”写出了诗人游春的地点以及获得的初步印象。
    (7)、《七律·长征》中“”两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