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20分)
-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niàng) 应和(hè) 着落(zháo) 参差不齐(cēn) B、贮蓄(chǔ) 粗犷(guǎng) 倜傥(tǎng) 咄咄逼人(duó) C、莅临(lì) 盔甲(huī) 徘徊(huái) 混为一谈(hǔn) D、绽开(zhàn) 祷告(dǎo) 怅然(chàng) 人声鼎沸(dǐng)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抖擞 静谧 翻来复去 喜出望外 B、分歧 诀别 人迹罕至 疲倦不堪 C、感概 憔悴 小心翼翼 不求甚解 D、淋漓 潮笑 呼朋引伴 恍然大悟3.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一向表现优秀,在这次半期考试中也不出所料考出优异的成绩,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B、夜色如澜,璀璨的霓虹与雄伟的建筑完美融合,显得花枝招展 , 惹人怜爱 C、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D、这位同学的回答声音轻柔,咄咄逼人地展示了自己的看法。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和现象,要写出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能否刻苦学习。 C、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5. 拟写标语:读中华经典让我们知晓礼仪传承中华文明,交贤明朋友让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请你依据提示,将这句话压缩成一条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读经典知礼传承文明,。
6. 朋友是一本书,一本让你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朋友是一个港湾,一个可以让你的心灵休息的港湾;朋友是一束阳光,一束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温暖的阳光。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朋友?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一起来参加我们“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吧!(1)、 活动一: 研读下面古人结交朋友的故事,说说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故事一】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管宁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故事二】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玉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2)、活动二:你的朋友小军认识了一位上海的网友,他想在寒假期间独自一人去上海见网友,你赞成他去吗?如果不赞成,你打算怎样劝说他。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
7. 文言文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原谷①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③。
(节选自元·郭居敬《二十四孝》)
[注释] ①原谷: 人名。② 舆(yú) : 手推车。③养: 赡养。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乎/是负义也。 B、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乎/是负义也。 C、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乎/是负义也。 D、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乎是负义也。(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友人惭 父惭 , 悔之 B、捐祖于野 于我如浮云 C、尊君在不 父不从 D、乃载祖归养去 去后乃至(3)、下列对【甲】【甲】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B、【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乙】文中原谷的父母最后后悔了,并将自己的父母载了回来。 D、【乙】文中的原谷采用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的方法说服了他的父亲。(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8. 古诗阅读春题湖①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②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③是此湖。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作此诗时即将离任。②乱峰: 参差不齐的山峰。③勾留: 留恋
(1)、下列关于诗歌的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选取众多意象,“乱峰、松、月、早稻、新蒲”等,处处写景,处处扣春,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结构精巧别致。 B、本诗描写了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尾联间接抒情,表达诗人离开西湖的悲伤落寞之情。
C、颔联和颈联,诗人以精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构成一幅具有春天神韵的画卷。
D、“碧毯”二句,出人意料地在山水诗中嵌入诗化的农事,雅俗相融,别出心裁。(2)、本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其画面。9. 根据语境,补写诗文名句。古诗文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徜徉其间,你会惊喜地发现:景纷呈,情各异。我们从中能领略到“①水何澹澹,。”的磅礴壮观;能体会到“②峨眉山月半轮秋,。”景色的融合变幻;还能看见“③回乐烽前沙似雪,。”的大漠苍茫;更能感受到“④ , 小桥流水人家。”秋景中的萧飒与清雅。暮春时节,杜甫江南逢故旧,慨叹“⑤正是江南好风景,。”花中寄寓着他深沉的悲慨;李白闻听好友左迁龙标,写下“⑥ ,。”将自己的同情与关切托付给明月,让其伴随好友一路西行。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
10. 课文重读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B、第③至⑦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共五幅春天的图景。 C、第⑤自然段文字从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四个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D、第⑥自然段“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直接描写出春雨的滋润,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2)、下列对本文关键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中的“酝酿”一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变幻多姿的特点。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妙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细密迷蒙的情状。 D、“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春雨,而且写春风;“织”字是紧承上句“像花针”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3)、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B、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本体,春天是喻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 C、本文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其中“情”可以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趣味,也凸显出小草的质地和色泽。11.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
手机曾被形容为青少年儿童的“电子保姆”。但如今,不少国家开始向“电子保姆”宣战。日本多数学校发布手机禁令,要求不得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英国卫生部门则建议,16岁以下儿童只在十分必要时才使用手机。手机对青少年儿童的伤害正在引起各国的关注。长时间玩手机,对下一代最直接的影响是视力下降。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三位医生拿自己的孩子做了7天实验,结果发现:玩20分钟手机,三名孩子平均视力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玩20分钟平板电脑,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患者相当。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陈有信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荧光屏幕会对眼部造成损伤,手机信号辐射的影响也证据不足,但全球公认的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会导致近视发病率提高。这主要与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有关。盯着屏幕时间长了会影响泪液分泌,容易导致视疲劳,从而引发或加重近视,也可能让假性近视转变为真性近视。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中小学生的配镜年龄都在走“下坡路”,降幅在2-3岁,配镜度数则不断攀高。另一项调查也发现,我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由1970年的不到 1/2, 上升到如今的将近4/5。
[材料二]漫画:孔夫子讲学
[材料三]
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强调,学校要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手机管理措施。
据此,福建省教育部门要求所有中小学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科学制定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疏堵结合,有效引导。如厦门双十中学仅限学生携带非智能手机,且须放进每个教室专门开辟的“停机场”统一管理。对于违规将智能手机带进课堂的学生,采取先了解情况,再劝导教育,最后批评惩罚的“三步人性化办法。而厦门六中的做法是,对于有特殊原因的同学,在家长同意之后提交书面申请,经班主任、年段、德育处三级审核之后方可携带手机入校,并按照规定在固定的时间和区域内使用。学校在非教学区设立专门手机柜进行统一保管。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福建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青少年患“手机瘾”者日益增多,过分依赖手机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手机瘾”者因过度使用手机内心反而变得更加孤独,影响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视频、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影响了学习、生活。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另外,网络中的虚拟刺激弱化了未成年人对现实亲情、正义感以及道德感的感知,容易被错误价值观所误导……凡此种种,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三位医生拿自己的孩子做了7天实验,说明长时间玩手机,对下一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视力下降。 B、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配眼镜的年龄越来越小,度数却越来越高,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也在不断升高。 C、材料二采用漫画的形式讽刺了学生沉迷手机的不良现象,反映了手机已对未成年人的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严重干扰。连“圣人”孔子都对此无能为力。 D、针对手机管控难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再次强调学校要严格按照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细化手机管理措施。(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建省教育部门要求所有中小学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疏堵结合,有效引导。 B、厦门六中要求学生即便是有特殊原因获准带手机进校的,也必须按要求定点和定时使用。 C、厦门双十中学要求学生只能携带非智能手机,并且还要将带来的手机统一放到指定地方。对于违规将智能手机带进课堂的学生,采取“了解情况、劝导教育、批评惩罚”三步走的办法进行人性化教育。 D、过分依赖手机,长时间使用手机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3)、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青少年过分依赖手机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12. 文学作品的阅读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A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⑪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⑫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⑬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B.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⑭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⑮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⑯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母亲年事已高。 B、妈妈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是因为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C、第⑭段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地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之情。 D、第⑮段实写了眼前所见的一组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妈妈想要回到的那段时光。(2)、文章写“我”陪伴母亲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A、B句。①A.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B.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从描写的角度加以赏析)
(4)、文章末段写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名著阅读(6分)
-
13. 下列表述内容与原著一致的一项是( )A、到东关看五猖会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出发前,父亲却突然要求“我”将《鉴略》里的语句背出来。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亲的用意。 B、一位长辈赠送给“我”一本图画书《二十四孝图),书中最让“我”反感的两个故事就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C、《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在“我”父亲病危时提醒催促“我”大声呼唤父亲,所以“我”至今都很感谢她。 D、《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是一本刻印非常精致的绘图书,纸张和图像都很好。14. 《朝花夕拾》里的散文,每一篇中都有着浓厚的写实与生活色彩,其中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请结合你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分别举一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五、作文(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