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导致清朝如图所示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 2. 他在位期间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清王朝在其统治时期却进一步衰落。鸦片战争之后,他因循守旧,没有采取向西方学习、振兴王朝的措施。“他”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 3. 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 4. 太平军内部曾流传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歌谣提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天京陷落 C、天京事变 D、三河大捷
  • 5. 江南制造局从美国购置了“制器之器”,设备完整,机械化程度较高。到19世纪90年代,该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机器设备最齐全、工艺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兵工企业。材料可以印证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B、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C、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D、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 6.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历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结果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D、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 8. 与《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设工厂 C、协定关税 D、开埠通商
  • 9. 下表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75年

    1878年

    事件

    被清政府任命为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

    出兵新疆,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康有为
  • 10. 《绝版袁世凯》一书中写到:“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该书作者评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1. 19世纪末,有人题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三军败绩“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护国战争
  • 12. 瓦德西在给德国皇帝的奏折中明确指出:“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产生此种顾虑是因为(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公车上书
  • 13.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说明(   )
    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4.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人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 15.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16.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7. 下表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孙中山
  • 18. 孙中山(1866-1925)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上书清政府,请求“变法维新” B、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C、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 19.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中失败的。对“胜利”和“失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真正执行 D、明确了反帝宗旨,但帝国主义国家仍疯狂侵略
  • 20.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21.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一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一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
  • 22. “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倡导这一变革的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梁启超 D、胡适
  • 23. 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    )
    A、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D、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24.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政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由此可见( )
    A、中华民国实现了主权在民 B、约法的颁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 C、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的原则 D、临时大总统控制着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 25.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B、宣统帝被逼退位 C、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 26.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 27. 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
    A、曾国藩 李鸿章 B、康有为 梁启超 C、孙中山 黄兴 D、陈独秀 李大钊
  • 28. 《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千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列强争霸,相互残杀 C、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D、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 29. 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多种救国方案。有人把这些救国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慢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 )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30.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面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由此可见( )
    A、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D、近代已经实现婚姻自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地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1840——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流毒,为害甚巨]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虎门禁烟,扬眉吐气]

    材料二:

    [战火燃起,国门洞开]

    材料三: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载:“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英商货物税须经双方协商。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外国人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铭记历史,提升认识]

    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面对鸦片走私,中国有何反应?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领导者”?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洋务军事工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虛有其表……”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并概括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促使李鸿章伤感地说这段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
  • 33.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以及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建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材料四:2016年7月23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名大陆青年学生与来自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18名台湾青年学生参加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主题活动,并举行圆桌会议,展开了“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讨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
    (3)、 结合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根据材料四,分析今天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