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 1.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邪(pì)洗(dí)因地治宜纵横驰(chěng) B、隙(xià)临(pīn)重峦叠障目以待(shì) C、(bá)美(pì)毫无顾忌娓道来(wěi) D、刻(juān)遒(jìn)烟销云散滋暗长(qián)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素材   突破口   止步不前   侍之以恒 B、创意   创造性   轻而易举   博学多识 C、压榨   榨汁机   自我压治   坚持不懈 D、勤勉   打制器   形之有效   反复推敲
  • 3.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就像一条千回百转的小溪,无论我们经受多少挫折,都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生活是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宽恕那些蹉跎岁月的“玩看”者。如果没有跋山涉水的跋涉,一切幻想都是虚无缥缈的。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我们要踏着青春的脚步,乘风破浪 , 抵达梦想的彼岸!

    A、百折不挠 B、跋山涉水 C、虚无缥缈 D、乘风破浪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夏天的甘孜是美丽的季节。 B、各地中小学要完善和建立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C、通过参加每年10月17日的“扶贫日”活动,让我领会了“同舟共济”的精神内涵。 D、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行动方案。
  • 5. 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②①④③⑥⑤ B、②①⑥⑤④③ C、⑤④③②①⑥ D、⑥⑤②①④③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ㅤㅤ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沿溯阻绝沿:

    ②不以也疾:

    大溪口发:

    ④仰视天匹练如……然: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等到夏秋水涨时,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满分12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了怎样的自然理趣?请简要分析。
  • 8.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古人远行经常借诗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将水拟人化,表达出诗人离开家乡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感;崔颢《黄鹤楼》中的“?”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思乡愁绪。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风光旖旎,让我们寻找古诗中写景状物的佳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绘出了春天百花将要盛放、春草初长的美丽画卷;王绩《野望》中“”描写了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王维《使至塞上》用“”刻画了塞外风光的壮美。 

四、综合读写(共3小题,满分6分)

  • 9.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021年新春,班上开展以“青年与祖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快来参加吧!
    (1)、【分配任务】活动开始前,请你为本组同学分配任务。

    任务一:爱国故事我来讲——搜集故事并讲述

    任务二:“祝福祖国”对联展——组织同学们撰写对联并进行展览

    任务三:

    (2)、【提炼主题】请结合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画线句,把这则消息的第二段主要内容提炼出来。

    ㅤㅤ青春的精神,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需要我干什么,我就一定要干好。”舞台上,78岁的吴毓鸣这样说。1968年,他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服从分配,选择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是他和校友在年轻时共同的选择。

    ㅤㅤ。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前不久评出的2020年“最美大学生”中,清华大学学生单思思争分夺秒,在疫情防控中用科研成果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武汉科技大学学生闻健主动申请去往西藏,为祖国守边疆、护国旗;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刘智卓与同学们深入治沙一线,一坚持就是5年……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

    (3)、【说说理由】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准备表演一个节目:小合唱《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的原因。

    ㅤㅤ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4)、【拟写串词】在“深情颂祖国诗歌朗诵会”环节,一位同学刚朗诵完《黄河颂》,另一同学接着要朗诵《土地的誓言》。如果你是主持人,请拟写一段串词(不超过100字)。
  • 10. 综合读写。
    (1)、(新闻点击)给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

    据《大河报》2月8日报道,2017年2月5日凌晨3点,新密市一学生陈奕帆骑电动车撞上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导致宝马车倒车镜损坏,车身多处划伤。肇事后,该学生留下一封道歉信,然后用道歉信包着身上全部的311元现金贴在宝马车左前门的把手内侧。第二天,车主薛战民开车时,发现了道歉信和钱,被感动。他报了警,希望警方找到这名学生,将钱还给对方并资助其一万元“助学金”。这则“穷有信,富而仁”的事迹令人动容。

    (2)、(新闻采访)如果你要去采访这位同学,请你向他提一个问题。
  • 11.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内容,回答问题。

    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又慈祥的指挥员,在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这就是红军总司令A____,由于他年纪已大,衣着与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伙夫头”。

    他说:“我自己体格很强壮,能跟弟兄们共同生活,跟他们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每次作战不管大小,我事前总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我的主要战术一般都很成功,因为我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我总是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我跟民众一般也保持很好的关系,这给我不少帮助。蔡锷以其指挥战术著称,他教我许多东西。那时滇军是新式军队,有德国步枪作为武装。我以为对指战员都很重要的另一个因素,是对政治形势的了解。有了这种了解,他们才能有坚决地为主义而战的士气。”

    (1)、第一段文字中的A所指的人物是
    (2)、他造就了一支铁打一般的军队,他带兵的特殊战术是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0分)

  •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怀念母亲

    谌赞雄

    ①一年来,多少次睹物思人,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已深深烙印脑海。家中陈设依旧,往事贵重如珍。

    ②母亲在世时,家里家外永远井井有条,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其间辛劳,难以备述。

    ③闲暇时母亲侍花弄草、煮水烹茶,父亲侍养过的报岁兰在母亲照料下,依旧花开花落、花落花开。父亲生前最爱的一把摇椅依然摆放在阳台,冬日阳光灿烂时,母亲喜欢依偎在摇椅上,看会儿报纸、眯会儿觉,任凭时光流淌。渐渐地我也喜欢去阳台给花草浇浇水,躺一躺那把摇椅,翻一翻父母亲看过的书,那些回忆如兰花般清新淡雅。“夜雨潇湘灯火昏,清明时节鹒(gēng)声闻,伤魂最是家千里,泪看高堂少一人。”想起这首古诗,对母亲的思念就如同涟漪层层泛开。

    ④母亲年轻的时候穿衣搭配永远清清爽爽,家里有一张老照片,母亲长长的辫子搭在肩膀,面对镜头,笑靥如花。母亲对待儿媳偏袒爱护,几十年从没一句重话,从没“红过脸”,一生与儿媳关系融洽、亲密无间,常常一起逛街、散步、看电影、聚餐,让做儿子的我羡慕不已。母亲与邻居们也相处融洽,一生中结善缘无数。

    ⑤高中学习迷茫时,母亲对我不急不躁,轻声细语给我讲述她年少艰难求学的故事,犹记母亲夜傍孤灯陪伴我学习备考,稍有进步就喜上眉梢,给予我温暖与鼓励。当工作懈怠时,母亲总是言辞恳切地为我开拓思维、指点迷津。当职务晋升后,母亲总是叮咛我,要清正廉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引导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⑥母亲的品格都潜移默化地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深深地触动我、感染我、指引我。母亲的养育教诲和大德大恩,山难喻其高,海难喻其深。唐白居易《慈乌夜啼》曰:“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古往今来,对母亲的思念大抵相通。愿母亲九泉一切安好!

    (选自《长江日报》,有删改)

    (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渐渐地我也喜欢去阳台给花草浇浇水,躺一躺那把摇椅,翻一翻父母亲看过的书,那些回忆如兰花般清新淡雅。

    (3)、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自在之人

    ①我常常怀疑自在之人是否真实存在。去到街上,看每一张路过的面孔,有疲惫,有焦虑,有紧张,有愤怒,有忧伤、有麻木,但很少看见上面有平静的神情。感觉他们不是正在找某个人,就是被某个人找,总之不能一个人待在街上。他们要的东西不会在面前,一定为在某个别处,需要步履不停地赶去。

    ②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自具圆满,应该可以从外相上看出来。那种神情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仿佛问题到了他那里就化解了,情绪到了他那里就止歇了。看上去就像是一道大坝,但是仔细看又空空如也,毫无依凭的样子。

    ③多数人不是这个样子。多数人都能做正确的事情,也能得体地应付生活,但是他们。心却难于安住。我以前在国企的时候不常加班,但是领导下班之后不让你走,非要拉了一群人坐在他身边,大家喝茶聊天。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也没有什么认真的交代,就是不让走。就是要坐在一起打发时间。

    ④我一度以为那是某种国企特色,后来发现走到哪里都如此,都有这样的人存在。于是终于明白,这世上有那么多人无法独处,内心无法获得自在。非要和一群人待在一起,仿佛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从他们身上汲取某种活力或者精气,以此驱散自己身上的不安。独立地那么存在着,他们做不到,他们的存在需要依附于外人。自在无法升起,需要拘束他人,让他们不自在,于是才能感觉自己有点自在。

    ⑤从这个角度去看,许多人成年已久却依然没有摆脱童蒙状态。一个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他躺在小床正中,身边环绕着父母双亲长久陪伴。如果没有这种陪伴,他就很难独自睡去,会坐起身来,不断呼喊父母前来。身边总得有个依仗,这个依仗过去是父母,现在可能是财富,是名位,又或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什么外物。如果这一切都没有,他就不能自存。必须找个什么东西紧紧抓住,攀援共上。

    ⑥独自待着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具体的情形就是小时候去野地里玩,周围没有什么人。只有泥巴、青草和树木。你得折一根树枝,削成一根棍子,然后拿着那根该死的棍子在野地里瞎晃。你可以用这根棍子去斩草,也可以用这根棍子去戳泥地,还可以把这根棍子扔出去再找回来。没有人会管你,因为身边只有那片沉默的野地。小时候说“心玩野了”,意思不是说和小伙伴玩到忘记归家,而是暗示这个人习惯了在野地里那么待着,喜欢上了这种无需攀援,也不被攀援的状态。那时候,一个人可以在野地里一呆就是半天一天,知道那里有什么东西,但是又说不上来,感觉可能是那种嗡嗡作响的空气流动声。

    ⑦一个人能独自待着,就不会限制他人,这是个很明显的逻辑。在野地里,你没法安排一棵树一丛草,你连只蚂蚱都安排不了。但是在家里,你是个孩子,你要父亲,你要母亲,你要糖果,你要玩具,你要看你的频道,你可以安排一切,安排到你满意为止,行星那样圈圈围绕着太阳转。当然会从中生出强制来。我一定要求你应该如何,这样我才觉得心安。或者换个说法,我这是为你好,你好了我才觉得心安。那么,是不是存在这么一种可能:孩子长大了还是孩子,孩子生孩子,孩子带孩子,孩子管孩子,管到孩子永远是孩子。

    ⑧于是生活中极少见到自在之人。约他去喝酒,那么他就高高兴兴和一群人待在一起。没有人约酒,他也高高兴兴一个人待着,并不觉得孤独无聊。他不规定他人必须喝什么,怎么喝,他也不在意自己喝不喝,喝什么。他不要求世界和他人一定要怎样,因为他自己的存在不需要什么条件。来来去去的人和事,和当初野地里的草木枯荣并没有什么不同,他永远攥着他那根该死的棍子,独自站在野地里。

    ⑨那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自在之人,为数不多的成人,醒来的人,脱离束缚的人,洞悉了真实的人。这样的人究竟是否存在,我不确定。但我希望是有的,或者最好是有。

    (1)、作者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在之人是否真实存在”?请结合①②段概括作答。
    (2)、读③~⑤段,概括多数人的心“难于安住”的原因。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孩子管孩子,管到孩子永远是孩子”在文中的具体语意?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对人们有哪些期盼。

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40分)

  • 1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ㅤㅤ同学们,你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大管家”,热心集体事务;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

    ㅤㅤ请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ㅤㅤ要求:

    请补全题目再写作;立意自定、书写工整;叙事具体,描写生动感人,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