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13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均为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ɡ):旷野。⑤爵:同“雀”,鸟的一种。⑥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非不深也  

     而去之  

     寡助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勿施尔也  

     ②为驱爵者  

    (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 天 下 之 君 有 好 仁 者 则 诸 侯 皆 为 之 驱 矣 虽 欲 无 王 不 可 得 已。 

    (5)、这两篇选文提到的“道”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 2. 阅读文言文选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 亲戚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史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上大怒,出为潭州。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敬尉德唯唯。明日对仗云,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珽于地,奋衣入。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④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 三益也。”赏敬德一千段 , 群臣皆称万岁。 

     (唐•张鷟《朝野佥载》) 

     【注释】①争道:争抢棋路。②对仗:当廷奏事。③玉珽:玉笏板。④怒过:指发怒后很快就消气了。⑤段:量词,布帛等条形物的一截。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而攻之  

     ②而去之  

     ③寡助之  

     ④亲戚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怒/惊曰 B、唐俭我/云淡风 C、确定不/贫贱不能 D、奋衣/元方门不顾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的尉迟敬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原文说一说。 

     ②古人读书有批注的传统,请你结合【甲】文主要观点为【乙】文中太宗的做法写一小段评语,30字以上。 

  • 3.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ㅤㅤ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ㅤㅤ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春,勾践吴,吴师败。 

    (1)、【甲】文是由 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越王勾践国  

     ②勾践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使穷人振奋,悼慰死者,和百姓一样辛苦。 B、使穷人振奋,悼慰死者,和百姓一起劳动。 C、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百姓一起劳动。 D、救济穷人,悼慰死者,和百姓一样辛苦。
    (5)、【甲】文画线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 。【乙】文勾践为了不“忘会稽之耻”,他 、节衣缩食、、关心百姓,最终打败了吴国。【乙】文越王勾践的故事能够论证【甲】文中 的观点。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字。

    答之  

    不知有汉  

    此中人云  

    欣然往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②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这样的结尾合理吗?
  • 5. 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太子养枭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翼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中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注释】枭:一种外形似猫头鹰的猛禽。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梧桐之养枭/此皆良 , 志虑忠纯 B、亦何异乎梧桐之实养枭/人废言 C、食何与/湖中得更有此人 D、为李园所杀/为众人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而 君 宠 荣 之 食 之 以 玉 食 荐 之 以 珠 履 将 望 之 以 国 士 之 报。

    (3)、你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6. 课内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置土石/年九十 B、不若孀妻弱子/益其所不能 C、渤海之尾/诉法律 D、而谋/斯是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告之”、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 7.  阅读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履(yàn):满足。②遗:抛弃。 

    (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B、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C、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 D、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先,那么不争夺(全部)就不满足。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万乘国/学而时习 B、王,何必曰/天时不如地 C、曰仁义而已矣/怀民未寝 D、利吾国/天下之所顺
    (3)、文中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结合选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 8.  阅读,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水清冽 

     ②潭中鱼百许头 

     ③影石上 

     ④顾影颓然 

    (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心乐            山间四时也 B、源殆可熟物                  不可知 C、付过                         其境过清 D、汤池                         冷光之乍出匣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4)、下列对【甲】【乙】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苏轼的作品,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除此外还有韩愈、欧阳修、曾巩、杜甫等也是。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猜鸣三声泪沾裳!” 

    (1)、 本文选自《》,作者是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略无处 

     ②乘御风 

     ③飞其间 

     ④哀转久 

    (3)、 《三峡》一文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应该写水,选文为什么从山写起? 
    (4)、《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列举九种事物“以词代句”,构建了苍茫的深秋景致。本文春冬之景的描写也有“以词代句”的手法,请写出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5)、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精彩之笔描绘三峡景色,融情于景,有声有色,险峻中不乏清朗秀丽,情趣中又含肃杀凄冷。在情景交融中以渔者的悲歌作结,这样设计文章结尾有什么好处? 
  • 10. 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丙】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及孝文帝即位,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④清室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主在与在,主亡与亡;即与皇帝生死与共。④征;追究;系;拘囚、关押。⑤清室;监狱的代称。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使……迷惑) B、军中不得驱驰(纵马奔跑) C、改容车(同“轼”,这里指车前的横木) D、庄(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动              宗室诸公莫敢 B、无何                   天下之广居 C、天下大道             天子 D、使人称               盎遂不
    (3)、对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B、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C、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D、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5)、请运用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分别结合乙、丙两文中的周亚夫和周勃的表现,分析哪一位更具有大丈夫气概。
  • 1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语段二】: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 B、略无阙处 略无:略微没有。 C、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D、属引凄异 凄异:凄惨悲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语段㈠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水,请简要概括不同季节的水的特征。 
    (4)、(语段一)中“三峡的山”与﹝语段二﹞中“夷陵的山”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 12.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 虽万被戮 , 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②究天人之际:研究天象和人事的关系。③草创:开始创立或创办。④其人:指那些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⑤通:通达。⑥责:同“债”,负欠。⑦戮: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益其所不能 

    ②而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甲】文第二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①面进行论证,第二层从②面进行论证,论证的内容从③ 推广到④
    (4)、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司马迁最终能彪炳千古,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 13.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 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 , 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敝:通“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饿其体肤 饿: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③犹割以啖腹 股:

    ④若耽滋味 嗜:

    (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3)、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4)、【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外要有“”;【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其次是“”,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
    (5)、【甲】文画横线部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运用了论证方法,【乙】文画横线部分“若损百姓以奉其身……腹饱而身毙。”运用了论证方法。
  • 14. 文言文阅读

    【甲】元半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 , 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那?”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欣然起行欣然:无与为乐者念:

    谓黄门徐:④饮酒饮湿但: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 15. 文言文阅读

    敬姜论劳逸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 , 文伯曰:“以歜之家主而母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 , 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其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 , 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注】①敬姜:公父文伯的母亲。②公父文伯:鲁国大夫。季悼子的孙子,公父穆的儿子。③绩:纺麻。④歜(chù):文伯自称其名。⑤季孙:即季康子。当时担任鲁国的正卿,是季悼子的曾孙。⑥备官:充任官职。⑦居:坐下。⑧语:告诉。⑨淫:过度享乐。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注三处)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2)、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说公父文伯母亲的话想要告诉儿子什么道理?
  • 1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子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白:.“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 [注]①[鄙]边境。②[恃]凭借,倚仗。③[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④[顾]难道,反而。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十

    焉置土石

    B、残年余力

    天下之所顺

    C、不可彻

    国不以山溪之险

    D、帝感其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夫哉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一瓶一钵足矣。

    翻译:我有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理解: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认为我会有众多的子孙,子孙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即使山增加的再高,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

    (3)、苏轼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7.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丛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报,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眸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高孕虚,万景全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石列笋虡”,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飓。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举如意把我曰:“既志之,直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刘禹锡《洗心亭记》)

    【注】①章章:著名。②弭:消除。③弊(pán):回旋,弯曲。④全(bèn):并,-起。⑤棱(cuī):橡子。⑥墀(chí):台阶。⑦成(jù):柱子。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远  迩  细  大  杂  然  陈  乎  前  引  人  目  去  求  瞬  不  得。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美  词人处 B、朱元思书  未复有能其奇者 C、猛浪若  乘御风 D、之  吾十有五而于学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4)、甲文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乙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 18.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 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欣然起行(          ) ②无与为乐者 (    )

    竹柏影也(    )    ④秋夜坐钓月矶(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品析。
    (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结合文章分析。
  • 19. 阅读。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节选)

    【乙】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王命急宣

    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 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 , 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 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你我者无不流涕。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 B、未复有能与奇者 C、空乏 D、如土石何
    (2)、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丈夫之也  

    与民

    之衣带间

    见闻者无不流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顺为正者,安妇之道也。

    ②丙今而后,庶几无愧!

    (4)、以甲、乙两文为第,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畏惧害怕。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释】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②鸢飞天者戾:

    ③梅花为寒所   勒:④石篑为余言 数:

    (2)、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 B、夹岸高山,皆生树。 C、横柯蔽,在昼犹昏。 D、月景尤为绝。
    (3)、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景时运用大量骈句,以四字句为主,间以六字句,时而加上一些虚词,词句既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 B、乙文作者认为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C、乙文作者对西湖春月之景加以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没费多少笔墨,是为了突出主角——西湖春月。 D、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都流露出寄情山水、热爱山水,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5)、写作中大都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收束全篇,升华文章主旨。甲文却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是否多余,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