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9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道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信仰支持 C、瘟疫与道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道教与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2. 下表为我国历代王朝疫病爆发情况。据此分析,古代疫病频率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朝代
统治时间
有疫情的年份
爆发频率(次/年)
东汉
195
20
0.103
三国至南北朝
368
40
0.109
明朝
275
118
0.429
清朝
267
134
0.502
A、自然物候异常 B、政府防疫能力有限 C、朝代更迭动荡 D、人口的增加与流动3. 新冠感染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A、技术应用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B、现代生物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C、科技发展阻止了病原体传播 D、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疗诊断4. 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5. 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A、发挥社会力量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 C、体现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D、受到自然灾害频发的推动6. 崇宁元年,宋徽宗下诏在各地建立“安济坊”,“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而且厨舍、汤药、饮食也分别置办。这表明宋代( )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 B、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预防 C、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D、传统中医学取得突出成就7. 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1952年,第二届金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发展原则。这反映了( )A、较完善的医疗体系 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D、人民生活极大改善8.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把开展全地区卫生运动列为施政纲领。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建国后,中央通过传媒界和教育界、文艺界进行防疫宣传,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材料体现了( )A、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B、中共重视疫情坚持群防群治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完善9.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10. 民国初年,上海极具影响力的报刊《申报》的每一个版面上都有西医药广告:1922年,该报西医药广告在数量和面积上占广告总数的34.9%,居各类广告之首。这反映出( )A、西医在上海真正立足 B、西方文化侵略的深入 C、民众对西医普遍接受 D、西医在上海逐渐流行11. 1892年德国爆发霍乱,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的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594人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A、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 C、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 D、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12. 汉代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医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 B、确立了古代中医药食同源的标准化体系 C、药物和食品相互渗透为历代中医所接受 D、为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奠定基础13. 下面是一些关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有利于( )①全民卫生意识的提升 ②文明卫生生活方式的养成
③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 ④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14. 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A、晚清改革都受到了日本影响 B、清政府国家治理理念有一定进步 C、近代社会动荡导致疾病流行 D、清末新政实现了中央机构近代化15. 唐承隋制,中央设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是主管医政管理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唐太宗诏令在地方州一级设医学院;玄宗即位后,“令天下诸州,各置医学博士一员”;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敕:“十万户已上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已下置十二人,各于当界巡疗。”这些做法( )A、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 B、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完备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D、拓展了民本思想的内涵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A、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摘编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
(1)、根据材料,归纳“大医精诚”思想的具体内通。(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材料所具有的史料价值。1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生”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意为保卫生命,与饮食、静思、秘制方剂等养生方相连。到了近代,有外国传教士向中国人宣传化学才是保持个人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础。1872年,日本医生长与专斋关注到欧美国家都致力于建立一个将工业化、教育和实验室与个人的健康相联结的网络(sanitary),形成国家的健康,于是选取中文“卫生”来翻译sanitary。这一具有全新含义的词语“卫生”在20世纪初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被很多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加以传播。他们希望通过提升“卫生”观念来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强健的现代国家。同时,卫生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据(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资源贫乏,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威胁人民生命健康。1949年11月,国家设立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1955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
——据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卫生”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措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