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廉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
    A、政治领域弥漫将神权意识 B、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C、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内衰落 D、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
  • 2. 春秋战国时期有“师保”“辅贰”之制。“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式(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设“师氐”之官,“掌以诏王”,即“告王以善道”:又设“保氏”之官,“掌谏王恶”。这些举措( )
    A、反映出分封制的渐趋瓦解 B、说明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利于保障政治的正常运作 D、折射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
  • 3. 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    )
    A、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 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
  • 4. 下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宜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    )

    A、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 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 D、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
  • 5.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孝文帝改革(    )

    评价

    出处

    礼俗之叙,璨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门稽,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魏书》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廿二史札记》

    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初之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诗》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加快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C、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D、调和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 6. 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 D、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 7. 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不苟且之念,虽使尧舞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针对此现象,明代( )
    A、对任职期满的官员进行考满 B、对官员按照上计考核结果赏罚 C、对地方官每年进行巡行考察 D、对外省文官按照考课制度大计
  • 8. 大审,是明朝的会审制度之一。由皇帝命司礼监太监,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长官,对累诉冤枉的囚犯进行复核审理。经大审,有人获减刑,有人因供养父母,以可矜的名义免除死罪发落。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这反映了(  )
    A、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 B、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转型 C、儒家思想主导司法实践 D、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
  • 9. 清代都察院是与六部、大理寺等机构并立,直辖于皇帝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京官,主持都察院的工作,率六科给事中、各道御史行使对中央各部院及各地方的监察权。据此可知,清代监察机构(    )
    A、官员品级较高 B、具有一定独立性 C、分工较为细致 D、职能发生了变化
  • 10. 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预备立宪不得人心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政府改革决心不足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11. 1907年,《盛京时报》记载铁岭——兴源德书铺,“今虽设立学堂,彼仍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合讲》《五经备旨》《八铭》《七家诗》等书,终日无过局者”。与此相对的西门内新开新华书局,专卖学堂新书,则“获利十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C、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D、传统文化已经被彻底抛弃
  • 12. 下图为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照片。这次集会(    )

    A、党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B、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 C、说明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D、表明国共合作开始深入政治领域
  • 13. 德国著名学者F·科恩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律是首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国王的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1628年,英国议会议员克里斯托弗·谢尔芝德说道:“我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这反映出欧洲国家( )
    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基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
  • 14. 1701年,欧洲大陆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执政的辉格党想要进攻欧洲大陆扩大英国影响力,组织议员上奏说服安妮女王,女王签字,英国得以发兵参加战争。这说明英国(    )
    A、专制王权存在的土壤仍在 B、《权利法案》并未有效执行 C、最高权力的归属尚不明确 D、民主代议制需进一步完善
  • 15. 下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量

    79241

    116413

    172352

    280900

    317721

    387400

    710600

    据表4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 16. 有学者指出,“(近代)英美陪审团就事实问题作出裁决法官对这一裁决不能更改,且必须根据这一裁决进行处罚”。材料表明近代英美的陪审团( )
    A、拥有独立的审判权 B、主要对被审判者提供无罪辩护 C、旨在协助制定法律 D、在司法实践中能确保裁决合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文明的法是依托君权构建的,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统治”,而不考虑以“法治”限制君权的问题。所以君权要高于国法,法是君王之法,也就是“王法”。与之相应的是,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只是讲到王子,而不是“朕”或“寡人”。由于“四法”是君主统治的手段,故而刑法重于民法,治史重于治民。因而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法基本上是“政法”或为政治服务,……从夏、商、周到秦汉,这立在“血统”上的家法、宗法和国法之间的联系不断国化,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中天理、人情与国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礼”与“法”在本源上是一体的,其核心表现为“恭行天理、执法原情”,“家族本位,伦理法治”等。

    ——摘编自王鸿生《历史的瀑布与峡谷》

    材料二

    古代罗马,私法广泛,涉及人、婚姻、家庭、继承、物、所有权、契约、私犯行为等内容,罗马法将涉及私利益的都纳入私法范围内。因此,从“私法”发生学的角度分析,近现代私法脱胎于罗马私法。正如艾伦·沃森指出:“罗马法十分重要,它的影响不仅遍及全球,而且还缔造f一个民法体系。”梁慧星也认为:“近代民法一语,乃从罗均法乏‘Jus civile’一语沿袭而来,故罗马法之市民法,为今日各国民法之语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的体现,“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以至于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摘编自范进学《论私法的法理与法埋的私法》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罗马法有何不同?并分析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东方杂志》转载了夏曾佑的一篇文章,谈到过去读书花费不多,且有仕进荣升之诱,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 据材料一,指出夏曾佑对废科举的态度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阐明“癸卯学制”体现的时代性,并简析此学制的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政治体制沿革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情况,并说明其实质。(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关于自由的三个阶段的模式:“对东方世界来说,一个人是自由的;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是自由的;对近代世界来说,人人都是自由的。”

    ——摘自(英)柯林伍德著《历史的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材料的整体观点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态度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