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初设36个郡,后增至40余郡。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103个,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郡管理15个县。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C、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根源于君主专制的强化2. 尚书原为西汉时期掌管图书、秘籍、章奏的宫内小官,隶属于少府。东汉正式设立尚书台,虽然尚书台官员职位不高,但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尚书台成为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国家政务中枢机构。尚书地位的调整( )A、反映了中枢决策机构的优化 B、适应了抑制丞相权威的需求 C、秉持了尊卑有序的治国原则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逐步确立3. 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平民会议的决议逐渐取得了与法律同等的效力。但到公元前后,国家立法的主体从平民转移到上层贵族手中,元老院的决议逐渐取代平民会议的决议而取得了法律效力。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罗马( )A、国家政体的转变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法律形式的变化 D、立法机构的调整4. 表1 1689——1884年英国政治的发展情况(部分)
时间
内容
1689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法律由议会制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1701
《王位继承法》规定和罗马教廷教会和好或保持交往者不能继承王位
1721
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1832
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1876
第二次议会改革,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
1884
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这反映出该时期英国( )
A、法律是保障国家权力的重要武器 B、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 C、君主立宪制度具有明显贵族色彩 D、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5. 民国建立后,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地方自治制等西方有过的形式,都曾经反复被引入过,但只能看作野心家借羊头卖狗肉,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遮羞布,以致“政党被禁止,国会被解散、‘约法’被抛弃”。这表明当时( )A、政党政治无法在中国推行 B、全面学习西方体制的必要 C、民主政体缺乏实行的条件 D、军阀势力左右着民主进程6. 表2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察举制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
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表2反映出的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D、中央逐渐放松对选官的控制7. 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 )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B、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 C、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 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8. 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相继通过法律确立了文官制度。这些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这些规定( )A、保证了政治和管理的结合 B、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表明西方政党间斗争激烈 D、规范了国家政务官的选用与管理9. 《礼记》提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韩非子》提出:“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这反映当时的儒家和法家( )A、力主规范混乱的社会秩序 B、彰显新兴阶级的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D、得到各诸侯国的积极支持10. 《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服制”本是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此时被纳入法典,成为确定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施用的原则。这一制度体现了( )A、以德治国的理念 B、以礼入法的思想 C、厉行法治的精神 D、明德慎罚的原则11. 有学者指出,“(近代)英美陪审团就事实问题作出裁决,法官对这一裁决不能更改,且必须根据这一裁决进行处罚”。材料表明近代英美的陪审团( )A、旨在协助制定法律 B、主要对被审判者提供无罪辩护 C、拥有独立的审判权 D、在司法实践中能确保裁决合理12. 基督教教义反复告诫富人:“上帝给予人们的一切世俗财物就所有权来说是属于我们的,至于这些财物的使用权则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那些我们能用超过我们之所需要的东西去救济的那些人。”这说明基督教( )A、极力维护罗马帝国统治 B、宣扬众生平等的思想 C、具有社会基层治理功能 D、重塑了民族文化内涵13. 明朝正统以后,明朝对外政策更加消极保守,一改永乐年间对朝贡使团入贡期限不加节制的做法,限制朝贡使团入贡频率,多次申令海外诸国如占城、爪哇等国须遵守“三年一贡”的规定。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天朝上国的观念 B、发展传统外贸政策 C、密切中国与世界联系 D、减轻政府财政负担14.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加之宪法等成文性法律规范在内,以其内在公正之道,集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一体,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 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 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15. 表3 1980—2015年中国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联系事件的数量统计情况1980年(件)
1990年(件)
2000年(件)
2010年(件)
2015年(件)
发达国家
2687
2075
14406
85806
194046
发展中国家
2003
2754
15688
58870
157160
不发达国家
541
602
2185
10574
27959
合计
5231
5431
32279
155260
379216
据表3可知,该时期中国( )
A、双边外交活动成就较突出 B、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实际主导者 C、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的空间 D、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6. 西汉开征“算缗钱”后,汉武帝下诏“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宋朝规定“令结甲输税”“不实,许人告,以其田赏之”。元朝规定“匿税者,其匿税之物一半没官,于没官物内一半付告人充赏外,犯人笞五十”。上述措施的实行( )A、力图实现地方政治清明 B、大大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至宋代县数量变化统计表
时期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
县数
(个)
1000
1587
1180
1190
1232
1752
1255
1573
1234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唐代
宋代
学子出身
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
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考试形式
“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
“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
选拔依据
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释秦至宋代县数量变化的趋势。(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官员选拔制度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影响。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持续700余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辉煌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国家得以产生的共同条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国家的形成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关系、多种发展途径的特点,它本身贮藏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前人的智慧。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国家治理”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产生,可以发现其产生有三种方式。(1)自发形成的货币体系。世界经济中若干主要国家采用相同的货币制度,从而自发地形成国际货币体系。(2)协议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即若干国家通过协议的方式,就国际本位货币等达成一致,从而构建国际货币体系。(3)旧制度瓦解的产物。既存的国际货币体系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瓦解的结果是无制度的货币体系。
——摘编自黄泽民《牙买加货币体系演变的前景》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2)、 根据材料二,任选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产生方式,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