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 考古人员发现,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即使墓主人生前经济状况很好,墓内的多数车马器都采用了夔金工艺,主要陪葬品也只是一鼎、一簋,这种规格也是当时一般士大夫最标准的陪葬规格。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分封体制改变文化格局 B、大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C、传统礼制秩序受到冲击 D、政治秩序的日益稳定
  • 3.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 4.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 5.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 6.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订立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也就是不可将小儿子,尤其是小老婆生的儿子来代替大老婆生的大儿子作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等家庭小事写人“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这本质上反映出(    )
    A、条约内容详细 B、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C、原有制度影响深远 D、分封制瓦解
  • 7.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 B、男耕女织 C、土地私有 D、自给自足
  • 8.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 9.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10.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11. 秦统一后,采取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等措施。这些措施(   )
    A、推动了法律的完善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D、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 12.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 13. “柔道 ”治天下的中兴之主是( )
    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C、孝文帝 D、唐玄宗
  • 14. 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此书”是指(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 15.  东汉末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 )
    A、绿林军起义 B、黄巾军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 16. 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的社会阶层是(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 17. 魏晋时,史籍上多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至甘肃中西部的匈奴人称为“屠各 ”,而到西魏和北周后,屠各 之名则多被刘、王、金等姓氏所取代。这一变化表明( )
    A、对少数民族歧视现象消失 B、各民族间的融合得到加强 C、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效 D、内迁匈奴人被逐出了中原
  • 18. 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公元前 3 世纪末期 B、公元 3 世纪初期 C、公元 3 世纪末期 D、公元 6 世纪末期
  •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士族 ”的局面。其中“ 品 ”主要是指 (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 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 21.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 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认同中原文化 B、巩固政治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发展
  • 22. 唐朝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朝(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 23.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 )

    ①基本以人丁计税

    ③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严格

    ②实行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相结合

    ④地主和农民负担比较平均合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4. 我国录用公务员主要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借鉴了下列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25. 下表为历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低主要是战乱造成的 B、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造成了寒门子弟入仕率低 C、隋唐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
  • 26. 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无取臣属,朕祗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材料表明唐朝( )
    A、民族政策灵活务实影响深远 B、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 C、确立了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 D、地域广阔,民族往来频繁
  • 27.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上的职能
  • 28. “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 )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儒家、佛教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
  • 29. 从唐朝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 ,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 成都府樊赏 家 ”“龙池坊卞家 ”“西川过家 ”“京中李家 ”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 )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主导 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的发展 D、官营雕版印刷业发达
  • 30. “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唐代某高僧一路向西,抵达印度那烂陀寺,留下了壮游取经的“神话”。该高僧最有可能是( )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 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 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 ”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 ” 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

    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

    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

       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 37 个盐官分别管理。 铁的做法也一样, 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

    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 目的。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 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 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 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 ”

    材料二: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 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 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

    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回答: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江南经济开发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