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思想政治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在相应题号 后涂A,错误的在相应题号后涂B )
-
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进一步印证了意识来源于人脑。( )2.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3.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否真有理,就看有没有用。 ( )4.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5.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 )
二、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6. 近年, 人们一直在思考:极端天气事件为何越来越频发?人类将如何应对?可见 ( )A、哲学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 B、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 C、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D、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都要以哲学为基础7. 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8. 随着科技进步,古代人们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 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9.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这蕴含的哲理是 ( )A、斗争性是相对的, 同一性是绝对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上与下这两个方面 C、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D、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0. 上世纪70年代锂电池诞生, 但锂的活性使电池存在着爆炸的危险。为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又探索 出钴酸锂正极材料和石墨负极材料,极大地推动了锂电池的技术革命。由此可见( )A、新产生的认识可以推动实践发展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以认识为根本目的11. 疫情期间,减少与患者的接触、避免去公共场所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措施。这主要说明 ( )A、不同事物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B、承认联系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D、想问题办事情只有立足关键的部分才能成功12. 在生活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思考, 就逐步形成了世界观。世界观是 ( )A、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C、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13.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是围绕 ( )A、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展开的 B、物质世界是否变化发展展开的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展开的 D、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展开的14. 马克思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5. 某校话剧社团编排“雷锋”的故事, 同学们观看后深受感动。这体现了文化可以 ( )A、引领风尚 B、教化育人 C、服务社会 D、繁荣经济
三、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远、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科学家预言有细菌能够以金属为食。到了21世纪,美国的一项新研究表明, 他们偶然发现一种新细菌,该细菌会吃“金属”, 百年前的预言终于被证实。由此可知 ( )
①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我国实施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从哲学上看,我国实施该政策是因为 ( )
①该政策是决定我国人口结构现状的前提 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③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现状影响了经济发展 ④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8.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奇葩。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把学习书法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一过程体现了 ( )
①事物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②事物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是一个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过程 ④事物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9. “抖音5分钟, 人间已一天。”用户在刷抖音的过程中,在得到自我表现欲望和视觉满足后, 容易对 其产生依赖,甚至可能沉迷其中。然而, 抖音又以其独特的媒介表现力,激活了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展现出强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这启示我们 ( )
①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 ②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20. 在“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多层次的政策制定,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案与评价方式,影响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这表明 ( )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②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起新的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 在重要的国际场合, 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 经济运行是平稳的。”这一判断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
①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②事物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③同一性要通过斗争性表现出来 ④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22. 生命体是一个复杂系统,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要遵循生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但中西医学间的差别客观存在,简言之, 西医是看人生的‘病’, 中医是看生病的‘人’。”这告诉我们 ( )
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②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③要善于优化生命系统运动规律 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3. 漫画《夸夸其谈》(作者: 翟桂溪) 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 ( )①实践以认识为基础,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作风
②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活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走群众路线
④从实践中获得的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桃花溪》抒写了一种向往世外桃源, 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这首唐诗所营造的诗意 ( )
①源自于诗人对生活场景的主观认识 ②是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物化场景
③本质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④是诗人对桃花溪美景的艺术性再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 在今天,云写“福字”、 录制拜年小视频等“不传统”的过年方式层出不穷, 既满足了人们过年多样化的需要,又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不一样的专属年味。这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力量规定的 ②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④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6. 世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 春遇见冬, 就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 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从哲学角度看, 对这段话主要说的是( )A、发展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7. 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向习近平发问:“您当选国家主席的时候, 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回答说: “这么大一个国家, 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习主席讲的“无我”是忘我,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情怀。这是基于 ( )
①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
③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8. 抗美援朝时,王海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 抗击号称“ 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立下赫赫战功,被评为空军一级战斗英雄、感动中国人物。这告诉我们 ( )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的指引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人的价值只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 ④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9. 瑞金市消防救援大队每逢新队员入队,就会给新队员上一堂“红色接风课”, 让新队员听一堂红军史、访一次红旧址等,为其种下“红色的种子”。 开展红色文化熏陶课 ( )
①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③能够激活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0. 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紧密相连,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要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跨越文明冲突陷阱,让世界文明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这要求世界各国 ( )
①增强对各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 ②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③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④增强自信, 彰显民族文化优越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
3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 已经取得了 不少阶段性成果,实证了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要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引向深入,必须采取 “开展全面研究,以各地都邑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兼顾中小型聚落”“坚持跨学科研究, 加强考古学 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等举措, 进一步回答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各 区域文明演进等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结合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个特点。(2)、运用《哲学与文化》中哲学的相关知识, 选择“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引向深入”的一个举措并加以 评析。32. 长期以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不断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减贫模式,最终实现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胜利,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中国减贫既有自己的精准扶贫战略, 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也有 同其他国家一样的做法, 如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中国积极参与国 际减贫合作,做国际减贫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南太平洋地区 实施惠及民生的国际减贫合作项目。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作 出重大贡献。中国减贫成绩,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1)、运用“ 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2)、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相关知识,阐述“中国减贫成绩, 属于中国,也属于世 界”这一说法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