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新高考模拟试卷(11)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 2.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 3. 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 4. 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 5. 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②鳌)

    A、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 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 6.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 7. 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 8. 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 9. 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 10. 下图为公元2世纪亚非欧的主要商路图。据此可推断

    A、亚非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B、陆上商路和海上商路并重 C、各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扩展 D、中非双方建立起直接联系
  • 11. 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先后有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成立过东印度公司。这些殖民公司(    )
    A、名称都是源于各国把所发现地区当做印度 B、都反映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C、对于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的作用 D、都是在19世纪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解散
  • 12. 英国皇家学会,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其主要任务是:给政府提供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科研经费和人事任免等事项的咨询服务;出资举办讲座以及颁发奖金、奖章;等等。这表明,英国(   )
    A、大众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高涨 B、科技进步离不开国家的干预 C、国家资助科学研究的力度加大 D、国家力量助推近代自然科学
  • 13. 1848年7月,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幽默画报《庞奇》刊登了一幅名为《肮脏的“泰晤士老爹”》的漫画(见如图),将泰晤士河描绘成一个外表污秽的“流浪汉”。该漫画说明

    A、工业发展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先污染后治理的文明历程不可以逆转 C、工业化必然伴随着环境破坏 D、作者对工业革命持否定态度
  • 14. 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地区年份1699—17011702—17741804—18061834—18361854—1856
    欧洲83.645.037.336.3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13.346.949.434.7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3.18.113.329.043.0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 15. 下面漫画是1951年苏联杂志《鳄鱼》新年刊的封面。漫画右下角人物说:“公民们!为了能卓有成效地向前迈进,请遵守这些规则!”(规则上写有“领导要高瞻远瞩!”“全速前进!”等字样)。据此可知,该新年刊封面(    )

    A、表明国民经济取得良性发展 B、反映了苏美之间的对立加剧 C、有助于鼓舞人民的建设热情 D、全面展现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 16. 下面为2005—2015年美国、欧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图,其可以用来说明(   )

    A、美国与欧盟经济差距缩小 B、欧美国家社会危机深化 C、欧盟的福利制度优于美国 D、欧美经济增长持续乏力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基层治理实行的是“士绅之治”,乡村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手里。士绅们具有公共地位,负责地方事务,其地位则是被其所管辖的乡民所授权的。乡绅必须要对乡民负责,接受乡民监督,一切行为举止要考虑公共舆论和道德习俗的影响,不得任性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士绅的角色类似于政府在地方管理的角色,但作为地方的代理者和维护者,在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其维护的是地方的利益,而不是国家政权的地方代理人。士绅虽也必须受国家管制,但其自身活动空间较大,比如,在维护地方利益方面,其可以与地方衙门进行交涉。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蕴意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国家面临治理任务日益繁多,控制乡村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政府逐渐重视起对基层的治理,原来乡村自治的界限被国家打破,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统一编制,基层政权的代理人由国家指派和管理。一方面,国家权力也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渗入乡村社会,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得到加强,地方势力把持基层政权造成的地方团体化也被打破。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打破了“双轨政治”的平衡,使国家有力量剥削乡村,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地方基层治理被严重破坏。

    ——摘编自王德成《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沿革及当代转型》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化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变化,中国基层组织逐渐形成了以街道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的治理模式,逐渐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着力补齐农村基层社会建设短板。通过加强“街道办事处一居委会”体制,使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城市基层不断得以强化,街道的行政组织机制也不断完善,居委会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的“行政细胞”,行政能力与行政资源得到增强和提升。

    ——摘编自吴晓霞《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演进线索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城乡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基层治理转型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 18. 近代早期的物种交换是指动植物、人口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迁移到美洲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畜(特别是马、牛和羊)以及农作物(小麦、燕麦等)带到新世界。……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从1518年到1600年,美洲有记载的传染病大爆发就有17次,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据估计,近代早期300年间,美洲和大洋洲有1亿人死于传染病。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大批涌到美洲。……于是出现了印欧混血人种,他们的人数在许多地区超过欧洲人及印第安人。在西印度群岛,……出现黑白混血儿。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近代早期物种大交换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主要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哪些要素促进了近代早期物种大交换。
  • 19. 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了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步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第二版

    1584-1790年间传教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类别

        

    1.自然科学(数学、天文、生物、医学等)  2.人文学科(地理、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等)   3.宗教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论述题

  • 20. 近现代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国际体系主要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48年)明确规定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
    维也纳体系(1815年)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恢复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等封建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21年)对战败国进行严惩;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协调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并限制海军军备;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等。
    雅尔塔体系(1945年)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欧洲被一分为二,分别处于美苏的控制之下;建立联合国;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摘编自徐蓝《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从以上四个体系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