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商以前,单一族群的小国通常会有固定的丧葬传统,但殷墟遗址中墓葬形式多样。如墓主的头向采取朝北方状态的约占所有墓葬的45%;除了仰身葬之外,还发现有俯身、侧身等不同葬法。商代的墓葬方式(   )
    A、动摇了宗法制度的根基 B、体现了商文化的多元性 C、强化了王权至上的理念 D、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影响
  • 2. 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奉行“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原则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件事说明当时(   )
    A、诸侯国仍有礼乐文化遗存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天子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 D、宋楚争霸推动统一趋势
  • 3.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礼,以表示受命有天下。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其说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鲁,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封禅典礼反映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 B、皇帝通过封禅典礼实现其君主专制统治 C、泰山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 D、封禅典礼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4. 汉高祖规定:诸侯王国的地位与郡相等,王国的相国(后改为相)和太傅必须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处理政务,没有中央的虎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这些规定旨在(    )
    A、优化地方吏治保障政局稳定 B、打造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限制地方权力缓和阶级矛盾 D、防止诸侯国壮大威胁中央
  • 5. 孙吴时期,由于水陆商品转运的大量出现,逐渐在水陆交通便利之所形成了许多商品聚散地,当时称之为“会市”。到南朝时,“会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扩大,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不同于官方正式市场的商业性市场。据此可知,当时(   )
    A、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 B、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 C、政府对商业间接进行监管 D、跨区域贸易异常的繁荣
  • 6. 北朝时,朝贵相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唐开元初,北方各地茶肆林立,品茶、斗茶成为北方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当时的劳动人民也已离不开茶。据此可知,唐开元时期(   )
    A、社会饮茶之风已开始出现 B、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增强 C、南北方饮食习俗逐渐统一 D、茶肆商业促进茶文化普及
  • 7. 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即世家大族的成员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往京畿地区,对此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和科举制的实行 B、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C、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D、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 8.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 9. 有学者认为,宋代统治集团的特点是:一、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二、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呈现不稳定状态;三、官户享有的减免赋役的特权较唐代品官要少。这实质上说明,宋代官僚集团(   )
    A、地位剧烈变动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B、制度构建注重制衡与效率 C、逐步出现机会和身份平等的趋势 D、政治事务处理高度程式化
  • 10. 元朝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尺在内地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同时又在不具备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
    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国家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
  • 11. 南宋陈勇《农书》记载:“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得益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 C、说明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推动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12.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并说“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 13.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帝)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施琅)议善后事。……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红毛(荷兰人)……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下列项中,与上述记载不符的是(   )
    A、康熙设立台湾省管理一府三县 B、开发台湾利于两岸之间的联系 C、台湾地理位置关系到沿海安全 D、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
  • 14. 180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为4570箱,1821—1822年为5959箱,1830—1831年为19956箱,1835—1836年为30202箱,1838—1839年达到40200箱。由此可推知(   )
    A、西方对华贸易逆差剧增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中国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中国关税主权丧失
  • 15. 1860—1875年间,上海外滩等地有各种英文补习学塾近40处,这些学塾除教授外语外,还教授商业实用知识,如英华书馆开办的夜学“教习英国文意、言语、算学、账目、地理、文法、写信之法”此外,还有专门教授商务贸易英语的书馆和夜校。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了普遍认可 B、经世致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夜校教育满足了洋务运动要求 D、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 16. 鸦片战争后各国商民旅居中国各口岸,其数日增。至1902年,各国商民人数已达19119人。清政府要求入境游历者“必须请领护照”,无护照之外国人不得到中国内地游历;“如有未领领事所发中国地方官盖印执照赴中国内地游历者……仍应议罚,惟(唯)所罚之数不得过三百两”。由此可见,清政府(   )
    A、由被迫开放转为主动融入世界 B、维护列强的利益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废除了给予列强的领事裁判权 D、主权意识的增强和对外理念的转变

二、非选择题:本体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变革的重要表现在于宋代政治文化风格的转变。具体表现为集文化政治精英身份于一身的士大夫的家国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成为众多出身庶民的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历代传颂不衰。践行者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淹,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死士文天祥。

    ——摘编自魏巍《朱熹·宗族·社会——宋代的士大夫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其中以刘宗周的《人谱》最具影响力。这股风气的涟漪投放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具有公开性质的日谱的大量出现.而此种修身日记的内容则体现着道德的判断标准由内转向外,由虚转向实。

    ——摘编自程曼《“风”过而“心”动:清代政治压力引起的文化反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人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士人主张重建四民社会的背景。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宋代科举》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