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由此可见,这一制度(   )
    A、受到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形成政权和族权的结合 C、沿袭了前代内外服制度 D、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2. 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
    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 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 3.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 4. 东汉时期,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学,其家族“四世三公”(四代人中均有人官至三公);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也在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这可印证东汉时期(   )
    A、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B、选官标准发生异变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豪强地主开始崛起
  • 5.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 6. 唐朝统治者具有较为开明的民族思想,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民族怀柔政策。在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国古代,这种开阔包容的气度更显不易。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的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下列关于唐朝“友好和平”统治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军政 B、唐太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C、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东突厥政权 D、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进行会盟
  • 7. 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 8. 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然对唐代瓦当花纹统计,莲花纹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唐代三教并行 B、人们审美观一致 C、唐代佛教盛行 D、手工业水平停滞
  • 9. 北宋开宝四年,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   )
    A、地方积极发展军事 B、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交通决定地方威望 D、地方积极扩展权力
  • 10. 公元988年,辽圣宗在辽朝全境推行科举制,但严格禁北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统治者此举旨在(   )
    A、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 B、加强契汉之间的民族交融 C、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 D、实行蕃汉分治的民族政策
  • 11. 北宋仁宗时期,政府在淮南六州茶叶盛产区,设置“山场”十三个,管理茶叶的生产和买卖,称为榷茶。场官先将官府收购茶叶的钱发给茶农,称为本钱,茶农在茶叶收获后,必须将茶叶全部卖给山场,严禁私售。这种做法(   )
    A、加重官府对茶农的高利盘剥 B、表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控制 C、削弱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D、使得茶税成为最主要的税源
  • 12.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布政司至府州县官,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准许百姓连名赴京告发,把民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这表明明代(    )
    A、监察渠道体系的日益完善 B、监察职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C、民众监督有利于吏治清明 D、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加强
  • 13. 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喝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 )
    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 14.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南朝齐粱之际的文风柔弱淫靡,追求藻饰以掩饰内容的空虚。主张诗“须以一气浑成为上”,反对诗作巧伪,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这可用于说明明末清初(   )
    A、中外文化交流交融加强 B、理学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C、政治局势影响诗歌创作 D、社会形成个性解放思潮
  • 15. 1900年前后,梁启超发表《新民说》《爱国论》《中国积弱溯源论》等文章,感叹在中国数千年“德育”之下,国民“欲为本群本国之公利公益有所尽力者,彼曲士贱儒,动辄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将国民排除于公事之外,而使得“国民益不知公德为何物”。梁启超这番言论意在(   )
    A、抨击封建教育的虚伪说教 B、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支撑 C、剖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源 D、呼吁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
  • 16. 魏源认为西洋商船和战舰仅以“军器之有无为区别”,所以,中国要大造商船,“日后商船尽同洋艘,有事立雇,何难佐战舰之用?”由此可知,魏源(   )
    A、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竞争 B、强调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C、建议军事工业要官督商办 D、指明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本体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伊顿先生,请您帮我在澳门买一把能冲泡最好品种茶叶的茶壶……”

    ——1615年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平户岛代表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

    史料二  那种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其为茶(Tcha),其他国家则称为Tay或者Tee。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斯威汀斯一润茨街上的“苏丹王妃”咖啡馆有售。

    ——1658年伦敦《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

    史料三  9月30日茶二磅二盎司供皇室用……价格为4镑2先令(注:当时英国一个农夫的工资每年不超过3英镑)。

    ——1664年东印度公司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直到1669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143磅,1670年运进79磅,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荷兰于1682年占领爪哇万丹地区并逐出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关闭港口。这导致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也时有时无。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1669—1699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计18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6000磅的进口量。

    ——摘编自宫珏《英属印度茶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830—1945)》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茶叶对英传播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