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长征,是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历程。但是,这一伟大壮举,一开始并没有被称为“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撤出位于江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当时,中央计划是转移至湖南西北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并未预料到要万里转战到西北。因此,在中共中央等机关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将这次大规模的战略行动,称为“突围”“长途行军”“反攻”“西征”等,并没有称为“长征”。

    1935年2月,红军总政治部在贵州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提到,“我工农红军从江西转移作战地区,长征到川贵边地域”。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长征”一词的文献。

    9月,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会议上通过《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中有中央红军“突围后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的提法,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表述。

    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长征的重大意义作了详细阐述:“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橫十一个省”,“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此后一段时间,毛泽东同志在讲话和文章中,又多次提及“党中央和红军主力”的“长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件所提及的“长征”,此时指的都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到陕北的战略转移。随着时间推移,党内对长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对哪些红军队伍参加长征的认识上,逐渐由专指中央红军的长征扩展到包括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在内的长征。

    (摘编自李东方《对党的文献中“长征”概念演变情况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用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从湘江战役到四渡赤水,到强渡大渡河,到突破腊子口……纵观长征中的系列战斗历程,无不体现了红军将士英勇战斗、敢打敢冲、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忘我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之前,指战员纷纷请战,掀起了“争当突击手,飞夺泸定桥”的请战热潮。杨成武将军回忆当年的场景:“二连连长廖大珠刷地站了起来,说:‘一连过乌江立了功,成了渡江模范连,我们要向一连学习,争取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夺桥任务非给我们三连不可!’三连连长王友才,没等廖大珠说完,也霍地站了起来……”正是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前赴后继。

    中国共产党曾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重大问题上,必须执行共产国际的一切决定。这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导致党内部分领导人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教条化,照搬照抄,给中国革命带来挫折。由于电台损坏,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中国共产党开始自己解决问题。在193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独立自主地批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后的扎西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和《经验教训决议大纲》,并对领导层的人事做了调整,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下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成功之道。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国民党军队的围堵。在这种艰险的境地下,只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才能保证长征的胜利。长征之初,红军各路部队自觉以大局为重,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主动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兄弟部队。在明知留下就意味着九死一生的情况下,陈毅、瞿秋白、何叔衡、陈潭秋等人坚决服从命令,留在苏区根据地坚持斗争。在长征期间,党和军队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都胸怀全局,淡泊名利,甚至主动让贤,以革命大局为重,紧密团结全党全军。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以“救国救民”旗帜唤醒劳苦大众。长征路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衷心的支持和拥护。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一路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入冕宁县境,在彝海边,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按照彝族传统习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并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道理。彝海结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继续北上、最终取得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炳林《长征精神的内涵》、王相坤《深刻把握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4%的人超过40岁。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的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几次落泪,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1934年长征初期,中共中央没有制定转战西北的计划,只是准备转移到湖南西北部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B、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长征”一词在中央红军长征4个月左右时才被第一次使用在党和军队的相关文件中。 C、工农红军向西北进军的目的就是抗击日本侵略者,长征虽然艰难,但是锻炼了革命队伍,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开始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军队并未全部撤走,仍然有一批人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些人面临的斗争局面是极其恶劣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农红军是受形势所迫才进行战略转移的,当时王明等错误指挥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了。 B、中央红军的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途中先后发生了四渡赤水河、湘江战役、强渡大渡河、突破腊子口等著名战役。 C、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一连首先立了战功,二连、三连不甘示弱,纷纷主动请缨,反映了当时红军高昂的战斗热情。 D、长征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超过半数的人不到25岁,如洪超、陈树湘,这些年轻人胸怀理想,把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3)、下列选项中,对“长征”的表述单指中央红军长征的一项是( )
    A、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指出:“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曾经派遣了自己的红军主力,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 B、1935年1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致电彭德怀等红军将领,提出“表现积极的分子……均应广泛地吸收入党,尤其是陕甘支队及二十五军经过长征斗争的指战员,应更宽广地吸收入党”。 C、杨尚昆1936年8月在《全国主力红军大会合》一文,指出“三个方面军,为了要北上抗日,都进行了万里长征,由东而西,由南而北,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D、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长征的历史作了如下叙述:“第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到陕北……第四方面军也先后经过长征转战到陕北。”
    (4)、我们应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5)、长征精神的内涵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结婚了吗?”少校问我。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已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但是“我”并不相信他的话。 B、少校的手在战争中受伤而萎缩变小,他在战前是一名击剑手,但是他在与医生的交谈中透露,他和“我”一样喜欢踢足球。 C、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重要内涵。 D、“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然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展现了海明威高超的写作技巧。 B、少校的妻子虽然没有出场,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她的去世改变了少校的婚姻观,使他后悔结婚,并强烈反对“我”结婚。 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 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3)、小说是如何塑造少校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有学者指出,本文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表现死亡主题的小说。请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文言文阅读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锄曰:“请先尝之;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听政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已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桓子A卒B受C齐D女乐E三日F不听G政H孔子I遂行J宿K乎L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粥,同“鬻”,卖,与《庄子》中“今一朝而鬻技百金”的“鬻”意思相同。 B、若,指如果,与《墨子》中“视父兄与君若其身”的“若”意思相同。 C、所以,表示……的方法,与《孟子》中“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D、克,指战胜,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五十六岁时,全权处理国家政务,使鲁国市场物价保持稳定,社会秩序井然,人民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B、为了防止鲁国强大对齐国造成威胁,齐国送给季桓子女乐车马,季桓子因此多日不听政,孔子不得已离开了鲁国。 C、季桓子得罪孔子,使鲁国难以振兴,他在临终前感到悔恨,让季康子任用孔子,但季康子却任用了冉求。 D、冉求领兵击败了齐军,在后来与季康子的对话中,他向季康子介绍了孔子,于是季康子派人带着礼物迎回孔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②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5)、季康子为什么没有听从季桓子的遗言重用孔子?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邺都引

    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绿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谪相州刺史期间,诗人在被贬第:二年游览邺都。邺都,在今河南安阳市北,曹操建都于邺城。②魏武,指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二句起势雄壮,叙述了在群雄逐鹿的历史背景下,曹操草创,立下赫赫功业。 B、三、四句写曹操征战赋诗,并将其置于“昼”“夜”之间,表现出他文武兼备的才干。 C、“都邑”两句转到眼前所见之景,邺都坐落于西山之南,漳河边种满了桑树、榆树。 D、“城郭”两句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都对比了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
    (2)、诗歌末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指出,学习《诗经》可以培养人们忠孝品德。
    (2)、《诗经·无衣》采用复沓的语句,在语意上有递进关系,如“与子同仇”,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是行动的开始,“”指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3)、李白《将进酒》中“”两句,塑造了诗人强烈自信和豪迈洒脱的形象。
    (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写词人梦见妻子,两人泪眼相对,默默无语胜过千言万语。
    (5)、古诗词中的“捣衣”意象常用来表达思妇念征人、游子怀故乡等情感,如《春江花月夜》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近日,有研究报告指出,奶茶成瘾与多种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深入探究了青年群体中的孤独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并发现奶茶成瘾在孤独感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那么,奶茶成瘾是如何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 过多摄入糖分可能会导致身体的激素水平失衡,进而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正常运作。这是一个负责调节身体对压力反应的重要激素系统。 , 那么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可能会受损,从而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

    此外,奶茶中含有的咖啡因等成分也会对身体产生刺激,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焦虑等情绪问题。长期饮用奶茶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等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也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结果提醒我们, , 就需要注意饮食健康,控制含有大量糖分和咖啡因的奶茶等饮料的摄入量。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课内文言基础知识(10分)

  • 7.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谓其君不能者,其君也  故人以利其身 B、若火之始  非不呺大也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拜献大王足下   D、斯语矣  有终始
  • 8.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文胜质则   B、人皆有不人之心 C、不贵难得之   D、夫子固拙于大矣
  • 9.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词类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见贤思 B、明德 C、虽父之不 D、不能自举也
  • 10.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敏于事而慎于言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请买其方百金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D、当察乱何自起
  • 11.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将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并编纂而成的文集,全书以语录体为主。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所有儒生的人生成长途径。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儒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都有重要影响。 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厚葬”等,与儒家思想大异其趣,曾一度成为“显学”。

五、写作(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中有一句话“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思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而在新时代,我们会鼓励年轻人要敢作敢为,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