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7节 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 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 2. 强冷空气的到来使莫干山变成了冰雪世界!及目之处,雪树银花,如梦如幻般出现了玉树琼花的雾凇景象!(如图)雾凇的形成过程主要是(    )

    A、凝华 B、液化 C、升华 D、汽化
  • 3. 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
  • 4. 下面是“水”的几条“旅行”路线:a.水→冰→水蒸气b.冰+水→水蒸气c.水蒸气水→冰d.水蒸气→冰→水,你认为“水”的这几条“旅行路线中可行的是( )
    A、只有c B、只有b C、只有b和c D、四条路线都可以
  • 5.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下面与粽子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煮粽子时,锅中的水开始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不需要继续吸热 B、煮粽子时,锅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手上沾些水,拿刚出锅的粽子不烫手,利用了汽化吸热 D、粽子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外表结了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 6.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秋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升华现象 B、寒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C、医护人员佩戴的护目镜常常模糊不清,这是液化现象 D、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熔化吸热
  • 7. 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大雨、冰雹、霜冻和雾四种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大雨 B、冰雹 C、霜冻 D、
  • 8. 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金属蒸气喷到玻璃面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液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 D、金属凝固到玻璃镜头上
  • 9.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道上的雪是人工制造的。利用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液滴并喷人寒冷的外部空气中,小液滴在落地前会变成小冰晶。有关人工造雪与自然降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造雪和自然降雪都是凝华现象 B、人工造雪是凝固现象,自然降雪是凝华现象 C、人工造雪和自然降雪都需要吸热 D、人工造雪需要吸热,自然降雪需要放热
  • 10. 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下列关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 11. 《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夏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秋分:“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大寒:“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水结冰时对外界放热,温度降低
  • 12.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出现湿润现象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④冬天,玻璃窗上出现了冰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3. 如图是降水形成的示意图,其过程为: ①暖湿气流上升;②水蒸 气降温后变成小水珠和小冰晶;③小水珠和小冰晶聚集成云;④ 小水珠和小冰晶变成大水滴,之后就会降水。下列有关解释正确 的是 ( )

    A、①中暖湿气流是由液态水升华而成的 B、②中水蒸气液化变成小水珠和小冰晶 C、③中小水珠和小冰晶聚集成云属物理变化 D、④中小冰晶降落的过程中会熔化放热成水
  • 14. 《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 15. 江、河、湖、海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两个“凝成”所指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汽化  升华 B、液化  凝华 C、凝固  凝华 D、升华  熔化
  • 16. 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对有关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面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九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二、填空题

  • 17. 在横线上写出下列古诗词中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 现象。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 现象。
    (3)、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冰的形成是 现象。
  • 18.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 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填序号)。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②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 19. 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镊子夹取一块冒着“白气”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为-74℃)放人气球内,并迅速扎紧气球。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气球快速鼓起,同时在气球底部的外壁观察到“白霜”。请分析:

    “白气”是一种(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请解释“白霜”形成的原因:。该过程中气球变大能说明(填字母,多选)。

    A.分子能运动

    B.分子间的空隙能改变

  • 20. 生活中的一些升华与凝华现象
    (1)、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卫生球)会逐渐变小,这是樟脑丸的现象。
    (2)、冬季在哈尔滨举行盛大的冰雕节,雕像在寒冷的冬天逐渐变小,这是冰的现象。
    (3)、冰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侧,这是水蒸气成小冰晶而形成的现象。
    (4)、冬天,地面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成的小冰晶。
  • 21. 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 -10℃,也不会出现霜,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请你回答:

    (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2)、请你根据知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3)、为了防止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通常采用覆膜和灌溉法。灌溉法就是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灌水,这样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使土壤降温幅度小。此方法中主要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性?
  • 22. 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在寒冷的冬天,积雪就算不融化也会逐渐减少,是因为雪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
    (2)、气象专家调查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两种砖具有不同的导热性和渗水性。 结合上面的信息,两种砖中导热性和渗水性能比较强的是(填“条形砖”或“方形砖”)。
  • 23. 近日,黑龙江漠河地区出现“冷到冒白烟”的现象(如图)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4.3摄氏度。“冷到冒白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迅速(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冰晶。

三、实验探究题

  • 24. 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他们选择用碘锤进行实验,碘锤是由装有少量碘的密闭玻璃管制成的。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案如图甲、乙所示。

    (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所以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热的。
    (2)、利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碘锤中都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根据这个信息,同学们将甲、乙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乙方案合理。请分析说明乙方案比甲方案合理的原因:
  • 25. 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做以下几个小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气球,如图甲所示。气球体积会逐渐变大,这是干冰(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的;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璧出现了白霜,如图乙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上述物态变化时需要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靠近试管外壁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杯中的水立即就“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水中的气泡主要是(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杯口的“白气”是(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或“小水珠”)。

四、解答题

  • 26. 阅读探究。

    材料一:据报道,某年冬季的一天,阴天,微风,气温约-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然后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材料二: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C,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人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沙漠上的积雪消失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通过材料一,你认为沙漠上积雪消失的主要因素是____(填字母)。
    A、温度低 B、沙地干爽 C、空气干燥 D、空气流动快
    (3)、根据材料二,请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并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

    (4)、小明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里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
  • 27. 老师利用图甲装置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小明发现此实验存在不足,于是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乙)。实验过程中小明观察到了碘晶体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同时发现碘蒸汽在烧瓶底部凝华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已知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请结合实验目的指出原实验的不足并解释改进后实验的优点,同时说明温度计示数上升的原因。

  • 28. 七年级的科学老师在教学《物质的特性》时,为了其中一节课,准备了干冰来进行实物演示,谁知道从网上购买的干冰在冰柜里放了一天就消失了。试问:
    (1)、干冰(固体)消失,是因为它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
    (2)、干冰以前常被用来营造舞台上“烟雾”缭绕的仙境效果,近些年来越多的被用在了各个餐厅的菜品上(如图)。请你解释“烟雾”形成的原因

五、综合说理题

  • 29. 在一次实验课上,某同学把一小块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放入水中,立即看到水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观察到水面上方出现了浓厚的白雾,好奇的她把手指伸入白雾中,她感觉到手指凉凉的、湿湿的。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