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第三次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7道小题,共计51分)
-
1. 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废除过去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按姓名、年龄、籍贯、财富等载入户籍,所有人都是国君的臣民,此为“编户齐民”,这一措施给国家征派租赋徭役提供保障。“编户齐民”制度( )A、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变 B、强化了宗族血缘关系 C、巩固了西周政治体制 D、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3.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 )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 B、不适应时代发展 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受道家思想影响5. 晋宋(宋:南朝刘宋)以后,英才辈出,他们虽勤劳于国,但非高门大族,终无缘政治权势的中心。这一政治现象( )A、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B、根源于门阀政治的形成 C、导致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出现 D、加强了封建君主的权力6. 唐太宗时,科举制主要考贴经、经义及时务策。唐高宗时,加试杂文(诗赋)。唐玄宗时,改为考诗赋为主,进士科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官员出身于进士科,因此当时的官员多擅长于诗赋文章。由此可见,科举制( )A、开始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B、使选官程序更加公平公正 C、提升了四书五经的地位 D、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7.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C、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8. 北宋在地方各路设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提举常平使司和安抚使司,上述四个机构既互相平行,又互相监督,并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故又有“外台”之称。北宋此举意在(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B、实行重文抑武方针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摆脱朝廷财政负担9. 元朝时西藏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明朝封赐其政教领袖为王,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加强管理。据此可知,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A、政教分离 B、因俗而治 C、内外有别 D、巩固统一10. 据载,宋代“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该现象反映了宋代( )A、农村集市非常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市场时空限制有所放宽 D、不再征收商业税11. 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元代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 裁,更适合市井演唱需要。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B、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 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12. 下表所示为关于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建文帝之位的记载。据此可知( )
记载 出处(及成书时间) (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 《明太宗实录》(明中期) 成祖凭其威强袭取大位,戕杀忠臣。 潘未《书修五朝史传后》(清康熙年间) 文皇(明成祖) 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层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明史·成祖本纪》(清乾隆年可) A、政治立场对历史叙述有重大影响 B、私人编撰的史书叙事更为客观 C、年代越晚的记载越接近历史真实 D、官方史书以儒家伦理品评人物13.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入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入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A、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 B、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 C、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 D、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14. 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A、明清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B、清朝西部边疆得到恢复与开拓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清政府打击欧洲殖民主义势力15. 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 )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 B、对外贸易曰益走向萎缩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16. 学者吴震指出,历来以为,朱子学与阳明学互相对立,彼此不可融合,然而转换视角,从广义宋明理学视域出发,便会发现两者实有诸多共同的问题关切和思想共识。材 料意在说明这两个学派( )A、都主张重建儒学的价值体系 B、在寻求天理的方法上相同 C、在哲学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D、都放弃传统借鉴外来文化17. 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了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世界二、材料分析题(3道小题,共计49分)
-
18.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隋唐两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物资的调运。到开元时期出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景象,人口滋生,经济发展,一片繁荣。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据统计,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人口为0.1943亿,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人口增至3.13亿。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当时的统治者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泰国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但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盛唐时期出现人口滋生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中期人口膨胀造成的社会问题。(3)、 说明清政府解决人口膨胀造成的社会问题的措施。(4)、从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可以得到什么历史启示?19.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代江西奉新人。他是我国科技史上的奇才,也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哲人,学问渊博,著作丰富,由于“离经叛道”,以致在专制腐败的封建社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宋应星自幼机敏过人,饱读《四书》《五经》,又读了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业工艺等方面书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他连续六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会试的失意,使他对科举制度彻底绝望,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科技事业。1637年,年过半百的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终于刊刻并发表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工农业科技史籍之一,在世界科技史上举足轻重,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服务于全世界人民。
——摘编自聂朋《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投身科技事业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取得科技成果的意义。20.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
朝代 都城 现今地名 朝代 都城 现今地名 朝代 都城 现今地名 商朝 殷 河南安阳 东汉 洛阳 河南洛阳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西周 镐京 陕西西安 北魏 平城 山西大同 元朝 大都 北京 东周 洛邑 河南洛阳 隋朝 大兴 陕西西安 明朝 应天 江苏南京 秦朝 咸阳 陕西咸阳 唐朝 长安 陕西西安 清朝 盛京 辽宁沈阳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 北宋 东京 河南开封 注释:①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殷。
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氇归匕京,开始了对成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