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鹜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素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把,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朋友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蹦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我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很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图。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到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草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蹬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 B、“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既写出了父亲在田间劳作时“邋里邋遢”的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的叙述交代事情的原委,这种插叙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凸显父亲的形象。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故事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的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3)、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3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②不言功,王、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④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释】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徵,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臣。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 )A、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B、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C、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D、上曰/联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B、司空,中国古代官名,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司空掌管军政和军赋。 C、致仕,把官职交还给朝廷,即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官员之死为薨,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皇子公主之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所记,本应不虚美不隐恶,然而太宗时期的史官对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太宗命令删去浮辞,如实记载。 B、房玄龄病情加重,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认为知而不言,死有余责,在临终之前仍上表劝谏。 C、房玄龄曾因衰老被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皇上不可轻易废弃几十年的功勋大臣,唐太宗最终听取了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D、房、杜二人不自矜功伐,为人谦虚,主动让贤,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归功于君主,史臣柳芳认为二人堪称“宗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
②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
(5)、萧瑀诬陷房玄龄,唐玄宗认为萧瑀之言太过分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塞下曲(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③ , 独有霍嫖姚④。
【注释】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星芒: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如风驰电掣一般,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那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2)、诗人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塑造了将士们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观的《鹊桥仙》中既包含劝告又富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2)、古典诗词中常用“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或指代知音,或表达不尽的愁情,或以景衬情,如“ , 。”三、语言文字应用(17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____,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人们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____,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____。今天,面对世界大变局,我们应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平等对话、相互启迪 , ____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双向作用的 B、文明交流互鉴应是互利共赢的 C、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内外统一的 D、文明交流互鉴应是相互平等的(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应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B、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平等对话、相互启迪 C、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D、我们应把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平等对话、相互启迪(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出类拔萃 蓬勃朝气 百花争艳 协同 B、高人一等 蓬勃朝气 百花争艳 携手 C、出类拔萃 勃勃生机 群芳竞艳 协同 D、高人一等 勃勃生机 群芳竞艳 携手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① , 随行下舱的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空间应用系统,其中就包括了经过 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
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众所周知,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不同,太空环境中不仅没有重力、没有空气, ② ,这些宇宙辐射容易让地球生命发生基因变异,因此人类经常在进行航天任务时将农作物种子放在飞船上,让它们随飞行器的步伐进行一次太空遨游,回返地球后再进行研究。变异的种子经培育后,生长而成的农作物便可称为“太空农作物”。
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这一“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经过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 ③ ,从出苗到收获的时间也比正常减少了13天,而产量却可以增长5%~10%:更矮的植株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更短的生长周期可以让水稻提前收获,并且还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2)、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育种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准备合作开展“太空玉米”的研究,下面是“太空玉米”获得的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完成甲、乙处的内容,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四、写作(5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游览山峰,有人止步于位于山腰的知名景点;有人定要登上绝顶才觉得是真正来过;有人随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游山如此,人生亦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