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经考古发现,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遗址中,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精美玉器,和其他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了( ).A、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 B、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C、分封制度下等级森严 D、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2.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该言论体现了(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兵家思想3. 下图为某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笔记片段,该片段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4. “徽盘”出现于今安徽省休宁县内,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罗盘,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罗盘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明清时期5. 乾隆年间“居民相率垦山为垄,争种之以代米……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粮……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材料描述的现象是( ).A、葡萄的引进 B、玉米的种植 C、战乱的破坏 D、专制的加强6. 下图是有关近代创办新式学堂的漫画,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B、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 C、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没有改变落后的本质7. 1901年“建设新中国”一语在中国革命书刊上频繁出现,并与“推翻旧政府”话语相连。这一现象在当时( ).A、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近代化进程 B、推动了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推翻了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8. 它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和源、灵和魂。“它”指的是( ).A、五四精神 B、伟大建党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长征精神9.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强调:"抗战建国,不是汉族一族之事,而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的神圣事业……没有国内各少数民族积极的参与,就不能有最后胜利的保证。”据此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 ).A、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B、扭转了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局面 C、有赖于全民族团结抗战 D、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10. 1952年8月,美国策划成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内专设”中国委员会”,施以”中国差别”,全面对华封锁禁运。美国采取该措施意在( )A、改变朝鲜战场形势 B、切断一五计划外援 C、阻止西藏和平解放 D、干扰社会主义改造11. 在印度西北部,出现希腊文化与印度佛教精神相结合的雕刻艺术;在中亚的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在中国新疆发现的陶土印章,呈现出希腊化的图案。这表明亚历山大东征( ).A、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有利世界文明完成统一 C、促进希腊文化向西转移 D、加速了东方文明的毁灭12. 下图是“天花传播路线图”。据图判断,出现天花病毒全球性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沟通了世界 B、文艺复兴传播了人文主义 C、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D、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变13. 拿破仑(统治时期)以前的法国法律是异常紊乱的,古代罗马法、法兰克人的旧法律、封建法与习惯等纠结在一起,人民无所适从。这段材料描述了《拿破仑法典》的( ).A、编撰背景 B、国内影响 C、编撰过程 D、历史地位14. 19世纪40年代,闹钟尚未普及。为提醒那些必须准时早起的工厂工人起床,当时英国的工业城镇都出现了“敲窗人”这一职业。这表明( )A、英国人普遍都比较慵懒 B、英国工人阶级力量觉醒 C、英国工人生存环境恶劣 D、工业革命影响生活方式15.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说:苏联人在几个五年计划中实现了社会主义,去掉了那种不受限制的自由企业的某些弊病,没有人失业,没有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这主要由于( ),A、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取得成效 C、苏联工业化成就显著 D、苏联的解体震动世界
二、辨析改错(8分)
-
16.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1069年,宋神宗任用范仲淹主持变法,借以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2)、1898年,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维新变法运动。(3)、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新文化运动。(4)、1935年,八七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最早亚非自由贸易圈,不仅拓宽了贸易往来,还符合各国人民寻求发展的意愿,在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并在客观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动。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东南地区满目疮痍,农村生活更加艰难。时值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之际,出现了“下南洋”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中国向东南亚移民达到顶峰,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
——摘自陈翰生《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近代“下南洋”的不同之处,并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通过援助美国)我们将羞辱我们的宿敌……他主要的一个财富源泉将会属于我们……我们将拓展我们的商业,我们的航运,我们的渔业;我们将确保对我们岛屿的控制权,并且最终,我们将重新建立起我们的声誉,欧洲大陆的统治权将再次属于我们。
——毛倩《1778年美法同盟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虽然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法国基本上充当英美的配角,政治上与美国结盟,经济上依辅美国的援助,军事上也依靠美国的保护……但是,法德等接近为将来的欧洲一体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恰恰是日后法国叫板美国的重要资本。
——杜钏《冷战后的法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援助美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次援助对美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后法国沦为“配角”的原因。谈谈美法关系变化的启示。四、活动与探究(12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请拟定一个恰当标题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