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教学共进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3分,共75分) 

  • 1. 马克思在《对华贸易》中记载:“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 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这说明中英贸易中,造成英国“贸 易逆差"局面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抗击了入侵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C、英国工业品不符合中国人的需求 D、封建经济落后中国人购买力低下
  • 2. “鸦片战争后,清朝新设立了钦差五口通商大臣,同时依赖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抚参 与外交决策,整体上呈现出中央集权决策下移的趋势。”材料旨在说明鸦片战争(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导致了清朝中央集权瓦解 C、改变了清朝的权力结构 D、增强了清朝国家机构
  • 3. 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B、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实践了《资政新篇》 D、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消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 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与此相当,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 剿”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 B、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帮助清廷镇压农民反抗 D、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 5.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这说明( )
    A、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一步扩大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6. 太平天国派出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但接受的却是孤军深入的任务。北伐军没有 彻底摧毁长江北岸的清军大营,未能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威胁,也没有在江苏建立根据地, 更没有与强烈关注中国形势的外国代表建立起稳定友好的关系。由此可知,太平天国的北伐(   )
    A、打破了清政府的军事包围 B、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在战略层面存在明显失误 D、遭到中外势力的联合打击
  • 7.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   )
    A、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 B、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 C、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 D、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
  • 8. 这批舰船的动力系统均采用往复式蒸汽机,燃料为煤炭……北洋水师的煤炭从哪里来 呢?好在李鸿章未雨绸缪,早在1877年就委派实业家唐廷枢在滦州开平筹建了矿务局。由 此可见知(   )
    A、北洋水师实力很弱 B、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民用企业服务于军 D、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 9. 19世纪70年代,社会上出现了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此类型企业的创办(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B、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 10. 张之洞指出:“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 11. 1894年,日军重兵压境,中国驻朝官员多次“请添重兵”。李鸿章复电说:“我再多调, 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   )
    A、对日推行妥协退让策略 B、准确地把握了朝鲜的局势 C、作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 D、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调停
  • 12.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3. 有人评论: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或主张变法自强之议,或吹煽开智之说,或立危词以警国民之心,或故自尊大以鼓舞国民之志,未几而薄海内外,风靡响应。这说明,甲午战争失败(   )
    A、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展开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 14. 维新派不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还创办《算学报》《知新报》等介绍自然科学 的报刊,在报刊上开辟“格致” “算学”等专栏。谭嗣同等人在南学会举办的演讲会上讲述地 球公转和自转、地震、日食等天文地理知识。维新派如此重视科学的主要原因是(   )
    A、争取洋务派官员的支持 B、营造变法的思想氛围 C、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 15. 戊戌政变后,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 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 ”舆论纷纭异口同声。此现象说明(   )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 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 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当时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
  • 16.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瓦德西拳乱笔记》中记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很难坐视……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据此可推断,造成列强认为“瓜分一事毫无益处”的原因是(   )
    A、列强忌惮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B、列强拉拢清政府 C、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列强希望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 17. 庚子年( 1900年),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时序中,旧式小农发起的一场爱国反帝的狂飙让帝国主义惊叹:“中国尚含有无限勃勃生气”。这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黄花岗起义
  • 18.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体现的本质是(   )
    A、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失败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D、慈禧太后极力讨好列强
  • 19. 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 体演讲大会,演讲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 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
    A、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 B、具备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 C、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 D、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
  • 20. 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 21. 老舍《茶馆》中人物李三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 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了,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 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反映了(   )
    A、大众对于改良持消极态度 B、民主发展的道路曲折坎坷 C、改良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 D、帝制废除后天下战乱不休
  • 22.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攸关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23. 1913 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C、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24.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 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 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具有明显的限袁倾向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D、充满强烈的排满色彩
  • 25.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增加苛捐杂税,有的地方田赋竟然增长50%,盐税增加两倍以上,以至于老百姓门口的对联也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主要反映了(   )
    A、北洋政府无视民生,百姓负担沉重 B、北洋军阀军费开支增大 C、军阀之间相互倾轧 D、中华民国的不太平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3分.共25分)

  • 26.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部探索史、抗争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 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所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 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境《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庚申之变”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了 30多年的“自 强运动”。

    ——郑家馨《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

    材料三: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 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海天山”;“致远鼓楫冲重围, 万火丛中呼杀贼”。在中国历史上与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侮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材料四: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 法也。……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保?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图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五: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 献率超过30%。经济良性发展,可以为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中的“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写出材料三中列举的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史实。
    (4)、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5)、从国弱民辱到国富民强,你对中国的伟大巨变有何感想?
  • 27. 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 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849年32817796923
    1885年307140392351

    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 “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 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 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 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