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他们生活在中国境内,距今约70万~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材料中的“他们”( )A、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B、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C、开始栽培粟和黍 D、过群体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活动2. 如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所示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元谋人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B、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位于沿海地区 C、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 D、图中所示的古人类基本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3.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是孙中山对哪位传说中人物的评价( )A、盘古 B、女娲 C、黄帝 D、炎帝4. 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5. 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古乐》),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6. 2006年,红山文化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红山文化是以辽河流域为 中心,红山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居民的生活相类似的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良渚遗址居民7. 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8. 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9.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10. 孔子弟子三千,从出身看,其中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端木赐是富商子弟,颜回和冉雍出身贫寒家庭。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11. 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如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农业技术发展演变 B、社会生活物资丰富 C、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D、粮食产量大大增加1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13.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14. 观察《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15. 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仍为天下共主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霸 D、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16.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据如图甲骨文可知当时(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礼
义
孝
仁
A、私有观念开始产生 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 C、分封制度渐趋成熟 D、礼制观念已经盛行17. 如图,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18. 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19. 秦朝统一全国后,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统一了文字颁行全国。这种文字是( )A、隶书 B、大篆 C、小篆 D、行书20. 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其根本目的是( )A、便于军队戍守边疆 B、扩大领土疆域 C、开发边疆地区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21. 秦朝疆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为了保证在这么大范围内政令畅通。秦朝采取主要措施是( )A、修筑万里长城 B、“车同轨,书同文字” C、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D、“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22.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却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秦国恃强凌弱 B、嬴政统治残暴无道 C、嬴政爱惜人才 D、秦国官僚出身卑微23. 自西周的分封制之后,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列选项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无关的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开拓交通 D、尊崇儒术24. 公元前204年,刘邦命韩信攻占赵、齐诸地,项羽因而两面受敌,逐渐陷于被动。后来项羽败退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不久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这段材料描写的是( )A、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B、巨鹿之战 C、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子婴投降 D、楚汉之争二、填空题
-
25. 如图是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 房子,从教材中知道,在这一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26. 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标志着 代替禅让制,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27. 公元前 年,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疆域最西到达 郡,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综合题
-
28. 考古发现和传说都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发现的化石
材料二: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图三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传说中的人物
(1)、观察图一某原始人类的复原头像,该古人类被命名为什么名字?(2)、图二是在该古人类遗址中发现的烧骨、烧石和灰烬,说明该古人类已经掌握了哪一项生产生活技能?(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他们的房屋属于哪一类型?(4)、炎黄二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海内外华人自称为什么?如图中“禹”具有怎样的品格?(5)、综上所述,学习研究历史的途径有哪些?29. 商朝处于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期,在文字创造、青铜铸造等方面都绽放出异常夺目的光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锲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的使用还延续了一段时期。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图一、图二所示文物的名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甲骨文的含义,并指出甲骨文的历史地位。(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朝的青铜文明和文字发展的认识。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而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则与秦国自身的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政治改革最彻底,改革措施的执行比较连贯,因而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指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材料一中的文字能够反映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材料二中的文字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为其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