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下图的现象(    )

    A、表明铁器使用普遍化 B、源于分封制的崩溃 C、推动新土地制度确立 D、导致土地兼并盛行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长衣和袍服己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政权更迭频繁
  • 3. 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何家村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环,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
    A、货币制度混乱 B、民族交融深化 C、市镇经济繁荣 D、对外交往活跃
  • 4. 宋朝时出现了《百家姓》,之后《百家姓》的开头随王朝的变化而变化。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帝权威的独尊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5. 清政府于1860年设立“抚夷局”,第二年更名为“总理衙门”,1901年又更名为“外务部”。清政府对外交往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    )
    A、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 B、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C、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 D、外交近代化的推进
  • 6.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B、剪辫是革命完成的重要标志 C、民众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 D、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
  • 7.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8.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 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D、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
  • 9. 据统计,1953-1957年,我国的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这一状况的出现(    )
    A、表明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B、突出了农业的主导地位 C、说明农业发展支持了工业化 D、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
  • 10. 下图是《人民日报》关于“抗美援朝”的报道(1953年7月28日至今),报道数量的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外交的务实性 B、集体记忆的阶段性 C、国际形势的复杂性 D、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 11. 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这反映了(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时代变迁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 12.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D、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 13. 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这表明工业革命(    )
    A、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B、使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
  • 14. 在倒幕和维新的过程中,日本的下级武士精英为使自身行为站在法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始终打着天皇旗号,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权威,打破了权力博弈的均势。据此可知(    )
    A、明治政府权威遭受挑战 B、社会转型受政治传统影响 C、改革策略脱离日本国情 D、天皇的独裁统治得到延续
  • 15. 历史研究需要逻辑推理,有时也应该运用想象力“神入”历史。如下表是历史人物面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第一反应,据此推断这种反应是针对(    )
    A、《慕尼黑协定》签署 B、日本无条件投降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卢沟桥事变发生

二、辨析改错(8分)

  • 16. 对外交往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洛阳,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
    (2)、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送子天王图》是研究中外交往史的珍贵文献。
    (3)、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4)、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经济对外依赖较小。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经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

    ——摘编自张恋绮《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浅析》

    材料二: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新旧税率比较

    项目

    进口

    出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主要出发点是什么?分析明清时期“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导致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变化直接原因,并概括该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8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是“以最残酷的暴力方式进行赤裸裸的劫掠”,这一时期,北美沦为英、法的殖民地,拉美则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征服,而亚洲则仅有若干沿海据点被占领,广大内地暂时还没有遭到殖民侵略。

    ——摘编自吴于麈、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其领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尔。……1826年,英国外交大臣阐述了英国支持玻利瓦尔的理由:“如果西班牙归属法国的话,也必须是一个不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

    ——摘编自《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8世纪欧洲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共和运动”是哪一重大事件?归纳促成“运动风起云涌”的因素。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李达、陈望道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的转移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此过程依次是:A:伦敦→B→C:莫斯科→D:。(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2)、依据上述材料中五个地名,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上面字母B、D对应的运动中心。
    (3)、综合上述材料,以“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主题,结合题(2)BCD三处运动中心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