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历史五年真题三年模拟汇编专题: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27 类型:二轮复习

一、五年真题

  • 1.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 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
  • 2. 1691年,康熙帝把蒙古的所有王公、新疆的部分王公和西藏的喇嘛请到多伦诺尔兵营,在这里阅兵和会盟。之后,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凭借着喀尔喀部落在北部边疆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次会盟(  )
    A、加强了东南海防 B、促进了中外联系 C、巩固了清朝疆域 D、激化了社会矛盾
  • 3. 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边远地区往往处于劣势,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这一举措( )
    A、导致了科举僵化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加速了人口增长 D、造成了冗官现象
  • 4. 下表整理了徐光启推广农作物和整理农书的材料(    )

    1607— 1608

    将甘薯从福建引入上海,进行农业实验,成功种植,撰写《甘薯疏》, 推广种植经验。

    1613— 1621

    在天津建立水稻试验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种植经验,撰写《北耕录》 《宜垦令》等农书。

    1622— 1625

    在上海和天津的经验上,整合前期农学著作,完成《农政全书》 的初 稿

    A、    学习四方科学技术 B、  得到政府的支持 C、  注重搜集文献资料 D、  具有实践探索精神
  • 5. 有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主题学习时,选用了以下部分相关资料:

    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经济政策的变化 C、儒家思想的演变 D、科举制度的确立
  • 6. 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   )
    A、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C、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
  • 7.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篡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 8. 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士丧失 C、农业全面意退 D、经济结构变动
  • 9.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特许设立了一个对外贸易机构,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并管理外国商人。这一机构是(    )
    A、宣政院 B、内阁 C、广州十三行 D、军机处
  • 10.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 11.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 12. 施琅认为此地“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清政府廷议后,在此“设县三、府一”。此处的“府”指(    )
    A、神州府 B、台湾府 C、泉州府 D、苏州府
  • 13.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 14. 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岭南建筑既是中华民族建筑代表之一,也是广东的重要文化符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岭南建筑案例

                                                                                                                     

     

    建筑相关图片

    说明

    案例1

    宋代在广州设立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同时建立来远驿,接待外国使者。明代改设怀远驿。清前期,裁撤怀远驿。代之以广州十三行夷馆。

    案例2

    会馆出现于明朝,是同乡或同行业者的联络机构,兼具祭祀议事、沟通信息、照顾贫病、寄宿读书等功能。随着商帮的出现,会馆成为商帮的活动场所之一。如潮州会馆在广州、苏州、北京等地出现。

    材料二 秦汉以前岭南多见干栏式木构建筑,未见有瓦件出土。秦末汉初岭南各地建造的一批高台建筑,显示出当时技术的飞跃及形制、材料受中原影响的烙印,隋唐岭南建筑在融进中原建筑体系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如广州在城边设立外商居住的蕃坊。北宋政府颁发了《营造法式》后,岭南宋元建筑设计趋向规范,技术水平接近中原并有所创新。

    ——摘编自陈泽泓《南国杰构》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秦至宋元时期岭南建筑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化的历史原因。
    (3)、选择一处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中国历史建筑,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二、三年模拟

  • 15. 下表中的文学艺术形象折射出明清时期( )                                                                                                                                                

    文学艺术形象

    出处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西游记》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封神演义》

    杜少卿反对八股取士,拒绝入仕

    《儒林外史》

    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救,追求真挚的爱情

    《红楼梦》

    A、文化政策自由开放 B、写作风格封闭保守 C、封建社会暗含危机 D、君主专制日渐衰落
  • 16.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等汉语数学概念。这反映了( )
    A、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B、中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科技 C、中国文化深受西方影响 D、西学传入并与中国文化结合
  • 17. 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朝初年部分沿海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驻地

    山东沿海

    浙江沿海

    福建沿海

    广东沿海

    卫的数量

    11卫

    14卫

    9卫

    8卫

    A、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 B、防范蒙古人南下 C、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 D、抗击倭寇的骚扰
  • 18. 如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 19. 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倾)

    人均耕地(亩)

    雍正1734

    1.0942

    820.35

    7.50

    乾隆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1784

    2.8633

    700.94

    2.45

    嘉庆1812

    3.3370

    727.08

    2.18

    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重农抑商政策失败
  • 20. 朱元璋曾明确提出:“纪纲法度,为治之本······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由此可见,朱元璋 ( )
    A、极力强化皇权 B、聚焦社会民生 C、重视法制建设 D、关注监察制度
  • 21. 郑和船队中宝船之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推动了造船技术的提升 B、造成政府巨大财政负担 C、以炫耀国威为主要目的 D、体现中国航海技术先进
  • 22. 乾隆时期,英国派使团长途跋涉来到中国,面见天朝皇帝商讨通商事宜。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理由加以拒绝。但为体现皇帝恩泽,仍设广州一口通商。由此可见,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施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B、统阶层盲目自大 C、害怕西方列强侵略 D、缺乏民族文化自信
  • 23. 清朝前期“广州十三行”从欧洲进口画纸,雇佣中国画师,绘制了大批具有西方写实风格的动植物画,出口欧洲各国并得到高度认可,下图是其代表作《菊花图》(广东省博物馆馆藏),这说明当时( )

    A、清朝实行文化专制 B、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C、出现崇洋逐新趋向 D、中外经济保持联系
  • 24. 明代一位英雄,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改造和发明了很多火攻的武器,主持建造了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这位英雄是( )
    A、郑和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林则徐
  • 25. 英国近代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将我国明代某一科技著作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当代著名学者李约瑟将该书的作者称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这本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 26. 康乾时期,清政府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中银边界;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政教事务。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C、国家疆域远超历代 D、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 27. 据记载,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承写当日所奉上谕,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办理,各部司负不准到军机处“回事",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故”。这表明(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实行了文化专制政策 C、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D、大兴文字狱制造冤案
  • 28. “在清朝,由于改为按地收税,家里的土地是固定的,所以税收也是固定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里人口多了,也就是劳动力多了,这样就能够最大地保障田地增产,所以底层百姓的生殖欲望被激发出来……到了清朝末年达到惊人的4.5亿人口。”材料认为清朝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种植 B、清朝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 C、清朝时期政局的和平安定 D、清朝土地税收政策的影响
  • 29. 明成祖曾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刺加、占城等十余国使者归国;返回时随郑和船队来访的有阿丹国、祖法尔、木骨都束等国使者。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消除了中西方的矛盾 B、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D、大致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 30. “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该观点肯定了《红楼梦》具有(    )
    A、教化百姓功能 B、史料研究价值 C、浪漫主义风格 D、文学鉴赏价值
  • 31. 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 32. 某作品记载了我国明朝中期以前的生产活动,部分内容简介如表。由此可知该作品是(    )

    章节

    内容简介

    第八卷《冶铸》

    焊接的工艺

    第九卷《舟车》

    锚的应用及不同类型船只的功能

    第十卷《锤锻》

    四爪铁锚的锻造工艺和锚爪的焊接工艺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33. 明清时期某典籍记载:“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可充笾实,可以酿酒,用地少而利多”。该典籍是(    )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 34. 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进行这一改革的是( )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赵匡胤 C、明太祖朱元璋 D、明成祖朱棣
  • 3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下列属于明朝的医学成就的是(   )
    A、 B、 C、 D、
  • 36.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派团使华,因不按清朝要求使用礼节,觐见竞宣告破产。嘉庆帝敕谕英王,称:“凡是你们国家的奇巧器物,天朝不会视为珍宝……以后勿要遣使来华,以免徒劳跋涉。”这一外交事件折射出清朝(    )
    A、专制强化,矛盾尖锐 B、人口增长,商业发展 C、商业兴盛,物产丰盈 D、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 37.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