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历史五年真题三年模拟汇编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27 类型:二轮复习
一、五年真题
-
1. 剧作家田汉曾写过一部剧本,里面讲述了一位美丽端庄、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带着其父“利乐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为嫁妆,克服了思亲念家之情,踏过迢迢万里险途,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剧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为(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则天 D、金城公主2. 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说明唐朝( )A、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败3. 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4. 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A、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强化了贵族的统治5.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A、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科举制度初见成效6. 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由此可见,自明至清( )A、科举取士难度降低 B、平民向上流动变难 C、父祖身份无关紧要 D、社会等级差别缩小7. 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度盛行 B、全国户口众多 C、土地兼并严重 D、郡县数量过多8. 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流(1iu)。”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9. “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 )A、南北交通的发展 B、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西汉的大一统10.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者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二、三年模拟
-
11. 目击唐朝建立的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述李渊“勇敢、刚烈和足智多谋”,在后世的新、旧《唐书》中,李渊却是碌碌无能、暮气沉沉且胸无大志之辈。这说明( )A、历史人物复杂多变 B、历史目击者的记录更可信 C、历史真相无从考证 D、历史认识受时代变迁影响12. 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肯定态度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13. 杨坚“代周立隋”后,“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与百姓共之”,设立官仓,贮存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其中“除入市之税”措施有利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D、打击门阀士族势力14. 日本长崎县境内出土了一个中国东汉时期制造的“权”(称物品重量的砝码)。日本考古学家根据铅同位素比例测出,此“权”中所含的铅产于中国的华北地区,而日本国内至今没有出土过此“权”的铸模。此“权”的发现,有利于佐证当时( )A、“权”已在中日广泛流行 B、中国与日本存在交流 C、东汉统治范围远及日本 D、世界经济重心在东汉15. 安史之乱后,朝廷对东南地区的经济依赖大大增强,于是政府再次主持疏通大运河。但到了唐后期,江淮地区的转运道路断绝,赋税无法运抵长安。这是因为( )A、东南地区海防松懈 B、藩镇割据态势加重 C、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D、北方经济遭到破坏16. 根据下面两幅图,这说明( )A、中日实行相同的政策 B、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 C、唐文化影响周边国家 D、唐王朝注重文化扩张17. 据下图可知,当时唐朝( )
《全唐诗》目录(摘录)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 张籍
送新罗人及第归 贯休
哭晁衡 李白
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 刘长卿
天竺国胡僧水晶念珠 无名氏
A、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C、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尚武风气盛行一时18. 中国古代史上一些重要的年号因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现象而被今人熟知,下列有关唐代的年号所对应的皇帝及历史事件或现象正确的是( )A、李世民——贞观——玄武门之变 B、武则天——开元——开元盛世 C、李隆基——天宝——开元盛世 D、李隆基——天宝——安史之乱19. 小史同学写了一段关于隋唐历史的介绍,他写了三句话。如果按写对一句得1分的标准, 他可以得( )隋朝创建的科举制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唐初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国力达到顶峰。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
A、0分 B、1分 C、2分 D、3分20. 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交县以上。到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A、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结束 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 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21. 公元644年,唐太宗指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反映出唐太宗( )A、重视民族平等 B、善于接受建议 C、注重任贤用能 D、重视农业发展22. 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位高权重。唐太宗时,因其曾任尚书令,“其后人臣莫敢当”,尚书令一职时有空缺,并逐渐演变成荣誉职衔。后来,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唐前期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23. 司马光对开元末年唐玄宗的评述:“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这一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B、开元盛世的景象 C、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D、藩镇割据的危害24. “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这表明当时( )A、官员执政能力提升 B、行政体制逐步完善 C、君主专制日渐加强 D、唐统治者善用人才25. 据学者统计:唐代广为流行的体育游艺活动多达20余种,如蹴鞠、击毬、田猎、角抵、水戏、棋奕、歌舞等,其中不乏文人与妇女的广泛参与。由此可见,唐代( )A、社会风气进取刚健 B、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26. 唐朝前期,士族大家在择婿时以家族门第为重,而到了中后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开始以学士品行、才华科名等个人特质为主,榜下选婿成为风尚。这种变化说明( )A、唐朝人审美观发生变化 B、唐朝时个人自由主义泛滥 C、唐朝男女人口比例失衡 D、科举制推社会阶层流动27.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如表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要素
历史信息
政治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经济
大运河、曲辕犁和筒车、青瓷、白瓷
文化
李白、颜真卿、阎立本
民族关系
击败东、西突厥,文成公主入藏
对外关系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8. 据《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出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据此可知,当时( )A、唐与吐蕃习俗趋同 B、茶文化社会影响力强大 C、唐与西域贸易频繁 D、吐蕃饮茶之风尚不普遍29. 唐朝引进了波斯文明中的琉璃制造、钻石制作、建筑等工艺,唐代服装也借鉴了波斯时装的款式。材料意在强调( )A、唐朝社会兼容并包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波斯享乐之风盛行 D、波斯科技文化先进30. 该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该制度”指的是(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选官制 D、察举制31. 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时期
使用数量(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统治时期(44年间)
8
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一-唐懿宗(100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唐哀
宗(34年间)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
征战
A、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B、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节度使代替天子的职务 D、各个藩镇之间战争频繁32. 下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古代( )A、政治制度的完备 B、交通运输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D、科技文化的繁荣33. 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如图),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三、论述题
-
34. 大事记有助于学习和研究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代中国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西汉
从西域传入核桃、葡萄、石榴等
西晋末年
北方人民开始南下
唐朝
出现曲辕犁和筒车等农业生产工具
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宋朝
秧马(扒秧工具)被广泛使用
明朝
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薯
(1)、根据材料,指出从西域传入核桃、葡萄、石榴等所依靠的商路。(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观点:生产工具的发明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事件:出现曲辕犁和简车等农业生产工具;秧马(扒秧工具)被广泛使用。
论述: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简车,提高了耕作效率;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秧马,提高了劳动效率。
结论:生产工具的发明推广,提高了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