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历史五年真题三年模拟汇编专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27 类型:二轮复习

一、五年真题

  • 1. 西周时,周公曾对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周公旨在( )
    A、废除奴隶制 B、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 C、建立郡县制 D、倡导“尊王攘夷”策略
  • 2.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 3. 博物馆参观展览是学习历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参观下列哪一展览(  )

    A、瓷器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馆汝窑瓷器展 B、壁画  交流互鉴  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 C、鼎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铜器特展 D、陶  远古回声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
  • 4. 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
  • 5. 《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 6. 孔子的教学方法以启发诱导为主,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具有强烈的人 本色彩。 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理论的起点是(    )
    A、 B、 C、 D、
  • 7. 商鞅变法造就了以军工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 新。推动这一驱动系统建立的变法措施是(    )
    A、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 8. 据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
    A、统治阶级残暴 B、饮酒之风盛行 C、青铜工艺高超 D、分封制度确立
  • 9.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如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 10. 题3图是战国时期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图,其中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    )

    A、农牧分界线以北 B、汉水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以南
  • 11.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这一观点出自(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12.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统一思想
  • 13.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大夫有贰宗,土有隶子弟。”与此材料有关的制度是(    )
    A、丞相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 14.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揖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 15.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度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二、三年模拟

  • 16.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逐渐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这反映出( )
    A、诸侯国走向衰落 B、西周由盛而衰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中央集权制确立
  • 17. 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别贵族等级。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可见,西周的礼制是(    )
    A、分封制在生活准则上的体现 B、西周社会各阶级的等级制度 C、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的表现 D、青铜器生产器皿的规格标准
  • 18.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 C、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D、壮大了秦国军事力量
  • 19.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甲骨文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 20. 墨子把消费品区分为生活必需品与奢侈品两种,认为只有用于满足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才是正当的消费,才是合乎“法"或“义”的消费,否则,便是有害的消费。他提出“去其无用之费”。据此可知,墨子( )
    A、倡导实用主义消费观 B、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对贵族使用奢侈品 D、具有心系万民忧乐的情怀
  • 21. 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能够生动折射出其所处时期的丰富内涵。从下表对两个甲骨文文字的释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 )

    甲骨文

    释义

    被解释为“鬲"字。“鬲”上端有盖子,中间能装食材,下部有三足,是一种炊具

    被解释为“家"字。“家”外部是一个搭起来的棚子的造型,内部是一头猪的象形,表示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

    A、礼法制度 B、社会生活 C、政治架构 D、科技状况
  • 22. 如图示意图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 23. 下面四副历史文物图片中,能高度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灿烂文明的是(    )
    A、 B、 C、 D、
  • 24.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陆续建成,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B、中央集权制形成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科学技术的进步
  • 25. 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墨子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材料可知,战国时期(    )
    A、思想界出现统一的趋势 B、各派学说并非完全对立 C、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D、百姓利益成为关注焦点
  • 26. 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C、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D、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 27. 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当时存在(    )
    A、技艺成熟的青铜工艺 B、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 28. “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小国都被吞并,或听命于大国,大国则争为霸主,春秋时代便是如此……战国时则次国亦无以自立,大国各以存亡相搏。”这表明(    )
    A、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繁荣 B、统一是发展的趋势 C、各国变法促进社会发展 D、封建王朝更替频繁
  • 29. 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该论述反映出(    )
    A、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 B、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 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
  • 30. 战国时期,“天下”主要对应“冠带之伦”的中原诸侯;秦始皇“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天下”的范围相应扩展至周边“四夷”所处的区域。这有助于( )
    A、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B、彻底消除了国家分裂的隐患 C、秦国发动统一战争兼并六国 D、中原核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
  • 31. 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D、“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 32. 如下表。这表明,战国时期(   )

    时代

    战争

    人数

    春秋

    晋、楚城濮之战

    晋军投入兵力约5万人

    战国

    秦与韩、魏的伊阙之战

    秦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

    秦、赵长平之战

    赵国被歼45万人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战争规模扩大 C、诸侯国数量变少 D、铁制兵器普及
  • 33. “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度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 34. 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占卜方式(    )
    A、减少了统治者决策的盲目性 B、使商朝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D、旨在调和贵族间的利益矛盾
  • 35. 据考古发现,在殷墟郭家庄的一个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件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这表明当时(   )
    A、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C、青铜的铸造已经很发达 D、开始在青铜器上刻文字
  • 36. 如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由此推知,当时楚国( )

    类别

    名称

    掘土工具

    锸、耒、镢、锹

    中耕工具

    锄、铲、耙

    收割农具

    A、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B、重视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C、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 D、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 37. 下列文物共同印证的历史主题是(   )

    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

    河南出土的四羊方尊

    四川出土的带黄金面具的青铜刃头像

    A、青铜铸造,中国独有 B、王朝更替,代代传承 C、青铜文明,丰富多彩 D、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 38. “买”是会意字,甲骨文的“买”下部像个贝壳,会以网捞取贝之意。据墓葬考古发现,商周时期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海贝为货币,用于商品交换。据此可以了解商朝(   )
    A、科技发展水平 B、法制建设情况 C、手工业发展水平 D、市场交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