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了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 
    (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3)、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
    (4)、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物象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病,亦以病吾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不自是也”与“由是感激”(《出师表》)中的“是”字意思不同。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C、“非独病”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字意思相同。 D、童子,指幼儿,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论语˙侍坐》中的“童子六七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中立想要拜柳宗元为师,柳宗元谦称自己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没有答应韦中立的请求。 B、柳宗元认为,韩愈就是因为做了人师而遭人攻击的,如果自己答应韦中立的请求,不仅会使自己遭人攻击,就连韦中立也会遭人攻击。 C、圣人愈发圣明,愚人愈发愚蠢,都是缘于是否有从师学习的愿望;圣人圣明,还要向老师学习;愚人愚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所谓的士大夫,虽然不屑于与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同列,但他们的智慧是比不上后者的,这并不奇怪,原因在于他们不拜师求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4. 古代诗歌阅读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2)、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意思是一致的。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
    (4)、在《劝学》中,“”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情____希望工程。习近平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让广大青少年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 )。二者结合在一起,经过30年时光的积淀,成了时代的杰作,有了标志性意义。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苍穹。30年来,全国希望工程已____接受捐款150多亿元,援建小学2万余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0多万名。30年来,希望工程将一个个____的梦想变为现实,如一盏明灯,照亮农村贫困孩子们的求学路。30年来,希望工程围绕改善救助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和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 , 对接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发展,成为社会公益领域的著名品牌,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30年来,很多受到资助的孩子____,通过努力改变了命运,进而回报社会,建设国家:这无疑是一幅令人倍感欣慰的时代画卷。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寄语 累计 遥不可及 孜孜不倦 B、批示 累计 望尘莫及 宵衣旰食 C、批示 累积 遥不可及 宵衣旰食 D、寄语 累积 望尘莫及 孜孜不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希望工程让我们感到坚韧且深沉、柔软而温情 B、希望工程让我们感到柔软而温情、坚韧且深沉 C、希望一词,柔软而温情;工程二字,坚韧且深沉 D、希望一词,坚韧且深沉;工程二字,柔软而温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希望工程围绕改善救助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和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使命。 B、希望工程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和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 C、希望工程围绕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和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 D、希望工程以改善救助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和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
  • 7. 语言文字运用I

    首先,对于藏区来说,西南茶马古道带来了内地的物资①,____,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茶文化。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道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在吐蕃王朝衰亡之后,茶文化仍然流行于藏区民间。

    其次,西南茶马古道对于内地来说,②____。早在唐代,社会上盛行的马球文化就深受藏区的影响,唐太宗曾“闻吐蕃人好为打球,比令亦习”。因为唐与吐蕃遣使互访主要经由青藏茶马古道,马球文化东渐可视为西南茶马古道在唐代文化交流的贡献之一。

    最后。茶马商人群体在商业往来的过程中,③____ 。由于西南茶马古道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从事茶马贸易的商人便以地域为基础结成团体共克险阻。其中云南喜洲的马帮,甘肃跳州的牛帮等,都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也在多民族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语言风格。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几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 25 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以“放下”或“不放下”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