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分层练习】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B卷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20 类型:单元试卷

一、填空题

  • 1. 电视就像一个神奇的“宝盒”,能够变幻出一个个不同的神奇世界。里面装着许多精彩纷呈的 , 当我们拿起遥控器在里面寻找更多“宝贝”时,最累的是我们的
  • 2. 盯着电视的时间过长就会使眼睛下降,看电视是造成儿童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近视发病率分别约为
  • 3. 电视里面有许多精彩纷呈的节目,给我们带来了 , 但是我们不能让电视我们的生活。
  • 4. 偶尔玩一下网络游戏,能起到、放松的作用,但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给身心带来
  • 5. 随着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和生活的好帮手。
  • 6. 正确认识广告,广告 , 广告的内容
  • 7. 广告有、提高知名度、等功能。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内容,不得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负责。
  • 9. 广告常用的“秘密招数”有:简单重复、、利用贪便宜心理、利用心理等。

二、判断题

  • 10. 电视比书本更有吸引力,所以看电视可以代替阅读书籍。
  • 11. 小雨喜欢看电视,但是她每次都只看半个小时,这样可以保护眼睛。
  • 12. 我们要遵守网络规则并且保护好自己才能在网络新世界里快乐安全地生活。( )
  • 13. 我们能够从网上购物,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没有柜台的商场。( )
  • 14. 我昨天下午听到妈妈和爸爸在谈论,咱们也买个拖地机吧,你看广告中人家说,多数人都买了,如果咱们不买就落伍了。这就是广告的“秘密招数”利用从众心理。( )
  • 15. 我每次买东西之前都要看广告,广告中说好的东西我就买。 ( )

三、单选题

  • 16. “沙发里的土豆”指的是那些拿着遥控器,蜷在沙发里,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这个称呼提醒我们要( )。
    A、远离一切电子产品 B、看电视时要注意坐姿 C、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 D、多看书,不要看电视
  • 17.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数字中,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是( )。
    A、10% B、15% C、20% D、25%
  • 18. 网络游戏有利有弊,下面哪个选项是弊大于利(  )。
    A、网络游戏很有趣,还有很多智力挑战 B、和伙伴们分享游戏心得,大家又有了共同话题 C、小刚在游戏里得了第一名,总想着网络游戏中那虚拟的世界,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 19. 面对网络游戏的诱惑,我们正确对待的态度是( )。
    A、只要有时间就要玩游戏,刺激有趣有成就感 B、玩过网络游戏,休息放松以后,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C、限定上网时间,听从爸爸妈妈的安排
  • 20.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这一法律条文来源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 21. 广告有很多种形式,下列广告属于公益广告的是( )。
    A、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B、特仑苏:不是所有的牛奶都是特仑苏 C、森林保护:砍伐森林,就是杀害动物

四、简答题

  • 22. 看电视应该有哪些约定呢?请你至少写出两条。
  • 2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也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对于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大家却有不同的看法:
    (1)、不少人认为,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网络游戏还有哪些益处呢?请结合你的经历说说。
    (2)、有人认为玩网络游戏弊大于利。你认为网络游戏有哪些危害呢?
    (3)、通过上述分析,你如何认识网络游戏?
  • 24. 琳琳总是会被电视里的各种玩具、零食、光碟等广告所吸引,然后用尽各种办法纠缠爸爸妈妈去买。请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琳琳抵御这类广告的诱惑?(不少于3点)

五、情境探究题

  • 25. 结合漫画情景,回答问题。

    (1)、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可以发布虚假广告吗?
    (2)、商家发布虚假广告的目的是什么?

六、综合题

  • 26. 某学习机广告被工商部门认定为典型的虚假广告。这则电视广告中含有“门门高分上名校”“内容好,成绩当然好”等不科学的保证。此外,广告中关于“某学生使用产品后成为学习状元”的内容,其真实性无法证实,构成虚假宣传,被处罚五万多元。
    (1)、请问学习机广告违反了我国哪部法律?
    (2)、虚假广告对消费者和商家有哪些危害呢?(各写1条)

    ①对消费者

    ②对商家

七、辨析题

  • 27. 正方:看电视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不用再看书了,

    反方:看电视不能替代看书,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支持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